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三业齐驱”高唱致富歌

赵书彬 张晓明 谢伟 王晓莉 万靖 发布时间:2020-07-05 08:44:00来源: 西藏日报

  巴青县雅安镇,国道317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畜牧、虫草资源丰富。都说“人无业不立,家无业不富,村无业不兴”,然而,多年来仅依靠传统牧业和虫草采集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雅安镇贫穷落后的基本样貌。

  2015年,雅安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57户、1161人,占总人口的20.7%,综合贫困发生率为18.73%,比全县的贫困户占比和贫困发生率还要高出几个百分点。

  眼前的贫困状况似乎很难与雅安这样的“牧业镇”“虫草镇”联系在一起。但真实的数字已然揭示:虫草能够带来的可观收入并没有让农牧民群众的整体生活质量有多大改观,单纯的资源依赖并不会迎来一个共同富裕的幸福乡村。

  人们感慨“雅安怎么了”?“巴青怎么了”?同时,更在深层次地思考“巴青怎么办”?

  重“三业”:变资源依赖为劳动致富

  在巴青各乡镇,“党建引领、依托产业、精准脱贫”“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脱贫致富”“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的藏汉双语口号和标语,大幅高悬、十分醒目。

  这些标语在深耕脱贫攻坚的西藏各乡镇并不鲜见,这些口号的极端重要性在不同场合也被反复强调,但对巴青县的干部群众来说却有着更深切的体会。

  “像虫草采集这样的副业,导致了弃农弃牧,滋生了好逸恶劳,引起了铺张浪费,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那曲市委常委、巴青县委书记张军坦言,光吃“虫草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反而带来了很多不良现象,其中的关键要看党委、政府的教育引导,更要转变旧有增收模式。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确离不开一个“业”字,但更为关键的是究竟发展什么样的“业”。是不劳而获的“业”,还是自食其力的“业”?是坐享其成的“业”,还是精心经营的“业”?是一部分发家的“业”,还是多数人共富的“业”?反复设问、前后对比,道理显而易见:必须持续教育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用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

  经过“思想大解放、情况大调研、出路大讨论、工作大落实”活动,巴青县明确了基本思路,而其中的一条就是要走“产业+就业+创业”促脱贫促增收的路子,让“三业”并驾齐驱,积极促进农牧民增收模式变资源依赖型为劳动致富型,不断打牢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根基。

  兴产业:一村一合,灶小火旺

  雅安镇,一排三层的藏式楼房坐落于路旁,澡堂、便利店、甜茶馆、粮油批发店、惠民经济公司等招牌引人注意。这其中,大多是雅安镇各个村级合作社经营的扶贫店面。

  记者走进位于镇政府对面的“惠民澡堂”,装修用心、卫生干净。澡堂对生活在县城的人来说不足为奇,但在海拔4200米的雅安镇却创造了一个纪录:雅安镇历史上第一家澡堂,而且还是“一村一合”的扶贫项目。

  由于缺乏条件,以往牧民很少有洗澡的习惯,加之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落后,雅安镇一直没有澡堂。就是镇上的干部职工想要洗澡,也得周末开车到50公里外的县城解决。

  “惠民小澡堂可解决了民生大问题,既增加了贫困户的经营收入,又改变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也为干部职工提供了极大方便。”雅安镇产业组组长次仁卓玛介绍,该项目2018年投资20万元,带动了19户贫困户,到目前总收入有30多万元。

  像这样“灶小火旺”的合作社项目,涵盖了雅安镇的18个村(居)。据了解,雅安镇建设“一乡一社”、扶贫门面房、“一村一合”“多村一合”等产业扶贫项目共有23个,涵盖茶馆、牧家乐、牛肉批发销售、传统用品、粮油批发、百货零售等,全镇257户贫困户全部受益,目前已实现分红127.44万元,不仅帮助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也让贫困户尝到了劳动脱贫致富的甜头。

  稳就业: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来到加俄格村的吉日囊自然村,吉多老人正在门口期待地看着电力工人给自家安装电网入户。“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啦!”吉多老人边感叹着边把记者迎进屋内。“我家只有27头牛,一年的牧业收入不到5000元,光靠养牛没奔头,一年虫草收入有一万元到两万元,靠虫草也富不起来。”吉多老人对记者说,“人最怕闲着,家里小孩年轻有体力,不能干待在家里,要外出务工找活干,党的政策是牧民的最大靠山,勤劳是牧民的最大本事。”现在,吉多老人的儿子贡桑在镇上打零工,一年能赚一万多元,是家里牧业收入的两倍。

  加俄格村的比巴与四川人罗定鸿组建了民族团结家庭,刚开始家里生活比较拮据,现在小两口一个在镇里做厨师,一个在深圳打工,一年收入9万多元,家里的老大也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

  在过去,藏北牧民外出务工十分罕见。在那曲东部各县,每年都有大批日喀则、山南等地的农民来给牧民打工的现象。“刚开始组织贫困户外出务工,群众来是来了,但都戴着口罩,干起活来也不积极。”雅安镇党委书记迟拉,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基层与群众打交道,对牧民们的这点“小举动”一看便知,“他们觉得出来打工很丢脸。”

  为了解决群众务工难问题,雅安镇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一方面通过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成立新时代牧区讲习所、各村每周定期举办扶贫夜校等,强化思想引导;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地提供技能帮扶,强化就业培训,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户户有技能、有就业。

  2019年,雅安镇贫困户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100%、对接岗位就业100%;巴青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2808人次,实现增收3307万元,基本扭转了农牧民群众“离不开家、吃不了苦、干不了活、挣不上钱、贪图享受”的窘境。

  促创业:一人带头,众人脱贫

  在兴产业、稳就业过程中,贫困群众的劳动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呈现出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我能脱贫”的积极转变。在雅安镇,更有不少贫困群众开始自主创业,“凭本事吃饭、靠勤劳致富”的事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鼓励和帮助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是十分光荣的事。”次仁旺堆,白曲卡村人,今年37岁,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在镇政府、村“两委”的支持下,他带领12户贫困户建立了棉被加工厂,同时依托加工厂搞起多种经营,2019年实现总收入55万元。“我就是要给我们贫困户争口气,带个好头,通过勤劳肯干脱贫致富。”

  “我光荣地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一是靠勤劳的双手干出来的,二是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欧珠,夏珠格村人,通过自主创业脱贫致富后,热情邀请迟拉和镇里、村里的干部到家里做客。采访中,迟拉跟记者分享了去年年底发生的这感人一幕。

  雅安镇镇长刘明介绍,雅安镇积极争取自主创业政策帮扶,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有18人,主要经营汽车修理店、小卖部、网吧、馒头店等。

  “三业齐驱”高唱致富歌,勤劳双手铺就小康路。2019年雅安镇实现全部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减少到了0%,全镇贫困户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当前,雅安镇正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富民增收”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奋勇前进。

  张军说:“这几年,巴青县贫困面貌深刻改变,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人们精神面貌的转变。通过兴产业、稳就业、促创业,资源依赖型增收模式有所扭转,勤劳致富蔚然成风,广大贫困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进一步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科技“送暖”雪域高原

    长期以来,在西藏农牧区,牛粪和柴薪作为生火燃料,是群众家里的常备品。因此,牛粪炉也就成了取暖的主要工具。“屋外囱口生烟、屋内烟尘呛人”一直困扰着当地农牧民的生活。 [详细]
  • 西藏拉萨市第二届全民汽车博览会销量破亿

    近日,西藏由自治区商务厅等单位指导,西藏自治区汽车流通协会主办的拉萨市第二届全民汽车博览会暨人保购车节顺利举办,活动期内成交各类汽车600多台,累计成交金额1.01亿元。[详细]
  • 首届青藏极地建筑文化讲坛开讲

    “青藏极地建筑文化讲坛”是一个开放性行业交流互动平台,旨在促进西藏传统建筑文化交流发展,助力西藏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