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青藏高原 筑牢生态屏障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碳固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
资料图片:青藏高原
截至2021年,青藏高原建有自然保护地与自然公园两大类共407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90.3×104平方千米,约占青藏高原面积35.5%。自然保护地中,各级自然保护区共计171个(其中国家级52个、省级61个),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91.8%。羌塘、可可西里国家级保护区等的建立和保护,使得青藏高原旗舰物种藏羚羊近5年实现恢复性增长,其野外种群数量由1995年约6万只上升到目前的20万只左右。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以来,藏原羚、藏野驴、白唇鹿和野牦牛等有蹄类物种数量恢复成效显著,雪豹、棕熊等食肉动物数量增长;旗舰物种雪豹等野生动物濒危程度同样降低。作为全世界15种鹤类中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黑颈鹤,数量由2000余只上升到现在8000余只。
资料图片:青藏高原
自然保护地对生物多样性资源保藏和保护发挥关键作用,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显著促进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提升。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持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工程区生态质量逐步改善。约47%的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明显增加,32%以上的草原净初级生产力明显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提高到 2310.74 万公顷和 24.40亿立方米。综合评价达优、良等级的森林、灌丛和草原面积比例分别提高了 3.9%、1.5%。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有效促进了当地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各项生态保护补偿、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也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同时,广大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审核专家:杨汝荣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发现全球最早羊蹄甲属化石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在日喀则市拉孜县柳乡发现了大量羊蹄甲属叶片化石,这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早的羊蹄甲属化石。[详细] -
守护好青藏高原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护好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要努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详细] -
“第二次青藏科考阶段性成果展”开展
11月3日,由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牵头,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自治区第二次青藏科考办共同主办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阶段性成果展‘青藏与科考’”临展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开展。[详细] -
保护亚洲水塔 建设生态高地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确定了由国家建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地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职责,有助于协调跨地区、跨部门解决江河源保护重大问题。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