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增强内生动力,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

李静 发布时间:2018-02-24 09:12:00 光明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静

2018年2月年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昭觉县属于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中“三州”中的山彝族自治州(另外两个分别是甘肃的临夏州和云南的怒江州),这表明了总书记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视和关切。2017年6月23日,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党和政府各项扶贫举措,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同时,我们还需要承认,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对于深度贫困地区来说,更艰难也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扶贫质量,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和彻底的脱贫。

对于如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总书记强调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总体来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族群文化的原因。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而在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中,看轻物质财富仍然是一种占主流的价值观念,比如在藏区,藏区的宗教信仰,让他们能够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还对未来抱有很多美好的期待和希望。但在脱贫攻坚中,这种文化就不利于形成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二是发展信心缺失。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长期持续贫困的地区,在长期的贫困约束下,一些贫困户心智和观念中只关注当下的得失和温饱,失去了长远发展的信心。错误认为未来发展来对他们不重要,现实生活当中抱有“有一点吃一点,过一天是一天”的态度。不愿意去为了更好的日子做持久的规划和系统的努力。

三是因病致贫严重。因为卫生等原因,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患有长期疾病和重大疾病的比例较大,这是陷入深度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形成福利依赖。这在我们政策话语中概括为“等靠要”思想严重。应该说在农村的贫困人口中,心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仅仅期待于国家救助帮扶这样的人群还是少数。但是这少部分人会严重影响周边的贫困人口以及扶贫人员的工作。

如何实现扶志和扶智,解决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问题?从长远和根本看,扶智和扶志属于人力资本建设问题,所以要从建设深度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入手,摆脱贫困文化,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建设人力资本有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一是教育、二是健康。

教育方面,除了目前的“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实施方案,在深度贫困地区,还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好。一是要更加重视儿童的教育。建议重视深度贫困地区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建设集中住宿制小学和初中,使深度贫困地区的儿童从小不仅学习正规的知识教育,而且建立起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如卫生习惯、文明习惯、饮食习惯等,从而使深度贫困地区的孩子从小摆脱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二是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干部和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让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健康方面,健康扶贫除了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解决贫困户的支出贫困,还应更重视健康和营养对于人力资本的影响。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除了目前的健康扶贫脱贫一批,还建议从人力资本建设的高度重视健康扶贫:一是重视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健康和营养。已有越来越多的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认为,人力资本的投入越早回报率越高,越到后来越低。儿童出生后头1000天的营养干预比在之后的干预效果更强,给0到3岁提供有质量的早期营养干预,不仅可以从源头提升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更是助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二是重视深度贫困地区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健康观念的培养。健康与健康观念的培养和卫生条件的发展高度相关,要提升水的清洁程度、社区环境、传播先进的卫生知识、进行食物营养的改善等。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