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人民军队在改革强军中迈进新时代

彭云 发布时间:2018-08-02 09:43:00 求是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与此同时,国防和军队建设也历经多次改革,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改革开放启动之初,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国际形势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深刻变化,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推动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即由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现代化建设。从1980年开始,以“消肿”为突破口,军队进行重大调整改革,由此推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1985年,人民军队裁减员额100万,朝着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此次改革,是在世界新军事革命初见端倪的情况下对军队动的一次“大手术”,使人民军队的发展赶上了新军事变革的时代潮流,走上了质量建军的建设道路。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开始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以海湾战争为转折点,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入一个新的质变阶段。为此,人民军队围绕“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制定了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基点的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提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并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军队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人民军队通过压缩规模、改革体制、优化结构、调整编组、完善制度等措施,先后两次共裁减员额70万,部队规模更加精干,部队建设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大,战斗力大幅提升,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世纪性跨越。

新世纪新阶段,根据国际形势新变化和国家发展实际,人民军队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以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为主体的改革,强化组织编制管理,巩固调整改革成果。同时,根据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贯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战略思想,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按照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和军事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和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深刻调整,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习近平主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着眼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盘子,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2015年11月,中央军委召开改革工作会议,习近平主席发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伟大号召,亲自谋划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亲自担任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引领全军官兵开启改革强军新征程。2015年底,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先行展开,成立了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军委机关由4个总部改为15个职能部门,7大战区调整划设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5大战区,组建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我军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被打破,立起了人民军队新的“四梁八柱”。2016年底,军队规模力量编成改革正式启动,按照精简高效原则,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充实作战部队,调整改善军种比例,优化军种力量结构,改革部队编成,原有18个集团军调整重组为13个,使人民军队规模更精干、编成更科学、布局更优化。同时,稳步推进政策制度改革,在军事人力资源、后勤等领域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制度,加强军事人力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健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体现军事职业特点、增强军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的政策制度体系。此外,在国家层面,国务院新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顺利推进改革强军提供了强大支持。此轮改革,是我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整体性变革、革命性重塑,迈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历史性步伐,使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人民军队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实践证明,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应对国际军事竞争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抉择,是实现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的内在需求,也是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起点、立于新时代,人民军队唯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持续获得发展进步的生机活力,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为夺取新的伟大斗争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战略支撑。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