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9-01-07 13:06:00 人民网

  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其中有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面向未来,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使改革开放迎来新的春天。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的起点,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既要合乎客观规律又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决定了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何谓“现实中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这意味着“现实的人”是对“抽象的人”的扬弃,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民群众。人类历史的出发点同样是现实生活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改革开放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主体。在几千年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何为人类历史的主体?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其是人类历史的主体。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进一步证明: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正如习主席指出的那样:“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主体,这决定了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人类社会来自于自然界,但人类社会的主体是有意识的人,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具有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两者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经指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在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统治阶级是旧的生产关系的维护者,而人民群众是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因此,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相一致,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相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样的价值取向既体现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又体现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更加适合经济基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既合乎客观规律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

  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这样的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从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此相反,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资本”,全部社会生活服从于资本的增殖,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下,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着眼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让人民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出来,使人民进一步享受广泛的民主和自由。

  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制度。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根据唯物史观,人的需要可分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真实需要是用来确证和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需要,而虚假需要则是在外在因素诱导下产生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种真实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能够获得更多有助于确证人的本质的优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真实需要。回顾40年的实践,改革开放的很多举措,都旨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社会主义制度是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谋幸福的制度。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谋幸福,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又一重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根据我国社会的新情况,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党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决策,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把为人民谋幸福落到实处。

  以人民为中心:夺取新时代改革开放新胜利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我们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落脚点。习主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同志之所以深受中国老百姓的衷心爱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的依靠者、推动者。习主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为了人民,改革开放也必须依靠人民。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我们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加强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又要不断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具有不竭的动力。

  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的最终评判者、阅卷人。由于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所以,人民群众也就成为改革开放的评判者和阅卷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经常倾听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评价,积极凝聚社会共识,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开放成效的标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