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之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大力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话语的“能见度”。
坚持建设性批判精神的话语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善于处理好批判性话语与建设性话语的关系。毋庸置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有分析、有鉴别地吸收借鉴国外理论,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但有人便据此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生成应当只诉诸建设性话语,而应将批判性话语一律排斥在外。事实上,这种观点人为割裂了批判性话语与建设性话语的有机联系,误解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基于科学批判精神的话语生成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这种批判精神,不是简单消极的否定,本质上是对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旗帜的高擎。对于这种话语生成方式,列宁曾这样描述道:“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正是借助于批判性话语与建设性话语的高度集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是一段充斥论战与交锋的批判史,也是一段“术语革命”引导下的话语生成史。由此看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绝不是简单地将马、中、西相关话语像摆积木一样选择性拼凑起来,这种思想的混同杂糅与理论的移花接木非但不能建构起崭新的话语体系,而且只会造成话语之间的“对冲效应”与整个话语体系的不自洽、不稳定。因此,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要以“术语革命”为先导,在发展原有话语中丰富其内容,在改造外来话语中赋予新内涵,在创建崭新话语中揭示新规律,真正在批判性话语与建设性话语的创造性转化中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新见解。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的话语
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人类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回馈与凝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指明了中国话语与中国道路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无限丰富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形成较为科学完备的话语表达,进而将中国经验提炼为系统化学说。
现阶段,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成为一种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的话语,亟须纠正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经院式、学究式的“自我屏蔽”。这种研究进路往往将特定理论作为不可侵犯的神圣肖像,执着坚守从抽象概念到抽象概念的闭路循环,拒绝理论与现实的一切“接洽”,甚至认为关注现实、回应现实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浅薄和学术轻浮。应当清楚,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一旦离开现实,再强大的理论能量也注定不能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真实力量。二是盲目照抄照搬他国的话语模板,忽视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性。应当看到,无论是中东乱局,还是拉美衰退,“水土不服”的外来话语输入带来的只能是严重灾难。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的问题意识,在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升华中国发展经验,我们才有可能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始终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世界上从来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不存在“价值中立化”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精神生产的重要象征,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然是特定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自然映射。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其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然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镜。本质上来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由于既定阶级视野局限性与现实利益羁绊,他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将问题的现象与本质混同,既不能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又不能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代言。相形之下,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贯穿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也必然反映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价值取向上。新时代下,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本色,不能流于口头、止步于思想环节。要树立为人民著书立传的伟大情怀,不断从“小我”走向“大我”,真正确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群众史观。要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切实研究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时代课题。要注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通俗化与大众化,真正在话语表达方式上把格局、战略与人物、故事有机结合起来,让话语体系在有深度的同时更有温度。
-
从经济哲学视角看市场精神
资本的利益集团是社会的主体,多党派选举的背后是资本利益的角逐,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是资本主义市场精神内在的、本质的规定。 [详细] -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接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对当代中国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出了时代号召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详细] -
党员干部要常怀“本领危机感”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党员干部要想展现新状态、实现新作为,就必须“努力增强本领,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详细] -
人民日报大家手笔:以精品奉献人民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问题意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