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大家手笔: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

江时学 发布时间:2019-05-29 11:21: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大变局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日益严峻。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之问。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人们设计出各种治理方案。应当承认,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签署、多哈回合谈判的突破、联合反恐斗争的推进、网络犯罪的遏制等,都是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合作的体现。但是,与挑战的严峻性相比,尤其是与各国人民的期望相比,全球治理的成效还难以令人满意。当前,从联合国到各种非政府组织,从各国领导人到不同国家的学者、民众,都认识到改进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们呼吁进一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信任既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前提,也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基础。习近平主席将信任视为“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构建起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

  破解信任赤字,需要各国相互尊重、互商互谅。当前,由于国际竞争激烈、地缘博弈不断,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合作受到侵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把相互尊重挺在前头。在国际关系中,相互尊重就要坚持求同存异,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能以强凌弱,更不能干涉别国内政。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现实情况。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协商,才能增进互信、减少猜疑。那种唯我独尊、赢者通吃的做法,无疑会破坏信任与合作。国家间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就能更好发挥各方优势和潜能,实现合作共赢。

  正确义利观是增进信任的重要理念。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中华文化倡导“君子义以为上”“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这样一种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义利观,有助于增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这些理念和实践丰富了新形势下多边主义的内涵,为增进国与国之间的信任作出了重大贡献。

  恪守国际承诺、遵守国际规则,是增进信任的重要方面。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始终严格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体现了大国担当、大国信用。同时,中国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破解信任赤字,还需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因此,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不能居高临下,以傲慢和偏见对待其他文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能够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应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推动全球治理取得更大成就。(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前夕的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政党“经常自己批判自己”的自我革命基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详细]
  • 以思政课为中心画好高校育人“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此,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详细]
  • 最是“经典”润人心

    近一段时期,舞台作品诸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大型演出《美丽中国·古风国韵》,电视综艺作品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经典咏流传》、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均备受观众喜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