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小道感受精神传承
5公里多的红军小道上,有对历史的深沉铭记,有对意志的生动写照,更有对精神的不息传承
在江西于都县祁禄山镇金沙村,保留着一段红军小道。时而依山,时而傍崖,85年前,中央红军的一支部队就在这里秘密进发,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在主题采访活动中,再次踏上长征路的记者们来到这里,重温当年的艰辛征途,感受不变的初心使命。
这天的雨下得有些急。连日雨水,只容一人通过的小路泥泞不堪;山势陡峭,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山沟。被雨水打湿的路特别滑,眼看着一位媒体同行摔了两跤。即使穿着雨衣、打着雨伞,全身仍然湿透,鞋子也全部被泥水浸湿。走在这样的红军小道,历史仿佛从教科书中鲜活地呈现眼前。对脚下的路自然多了一份理解,对长征有了更切身也更深刻的感受。
这是一种深沉的铭记。随着乡村路网的建设,这条山路当地人现在已经很少走了,但慕名而来感受红军长征的人却有不少。一路上,当地老表(老乡)对红军的记忆都非常清晰:这处思源井,是当年红军补水的地方;这片野生油茶林,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对长征历史的回望、对红军队伍的情感,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的集体记忆,融入了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这是一种意志的写照。脚下走的是当年的路,心中感慨当年的难。一路上虽然风雨交加,但我们有雨具,有每隔一段距离的补给,有乡亲们的安全防护,甚至在终点还有准备好的姜汤。当年的红军战士们呢?脚上穿的是草鞋,前方有堵截,后方有追击。“红军不怕远征难”,一个“难”字,浓缩了艰辛的征途,又表达出“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漫漫征途,多少人在千难万险中跋涉,多少人在枪林弹雨中战斗,多少人在壮怀激烈中牺牲,多少人在上下求索中坚定。正是他们舍生忘死、淬炼成钢的壮举,标定历史的界碑,铸起精神的丰碑。
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长征,正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如果说一路上的泥泞让我们体会到当初的跋山涉水,那么山脚下的发展面貌折射的就是关山飞渡后的胜利。就在红军小道的山下,当地贫困户建起了一片黄金蕉的种植基地,发展起豚鼠饲养、野生蜂蜜等产业,决胜全面小康信心满满。长征永远在路上,咬紧牙关才能一路向前,矢志奋斗就能抵达远方。对每个人来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就是长征精神的弘扬,就是长征故事的延续。
5公里多的红军小道,只是两万五千里长征极短的一段,带给每个记者一身泥泞,也让我们对长征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回程路上,在一位媒体同行的朋友圈看到这样的感慨:“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即使在风和日丽的日子走上一公里都唉声叹气,难以坚持。一个人如果有了信仰,即使山高水远,艰险重重,也能不惧生死,勇往直前。”那些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奇迹,那些凝固了时间的印记,照亮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勇往直前的道路,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
从红军长征中学习运用六大思维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对一些重要领域要坚守底线进行了深刻阐述。[详细]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新长征路上继往开来再出发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详细] -
一线视角:做新长征路上的“融冰队”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贵州电网公司“最美电网人”一线故事会。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仍需要吃苦耐劳、坚韧执著的精神,同时也需要善于学习、勇于攻关的能力,运用一切科技成果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