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带来的几点启示(大家手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给贫穷国家实现自身发展带来四个方面的启示。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197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80%多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1981年,84%的中国人生活水平在一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之下。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成功迈进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8年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短短40年时间,中国就创造了一个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的经济奇迹,证明贫穷不是命运,为世界上其他还深陷贫困的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走向繁荣富裕带来了信心。这是中国发展带来的第一点启示。
对于广大贫穷国家来讲,如何摆脱贫困、实现自身发展是当务之急。贫穷国家大多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且生产力水平很低,要摆脱贫困就必须实现农业农村的改变。首先,要积极引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化肥、良种等,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其次,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防止或减少因天有不测风云而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农业生产旱涝保收。第三,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关键。中国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既改变了农村面貌,又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最后,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离不开良种培育,而良种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产品,依靠市场力量很难实现有效供给,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另一方面,单纯依靠农户难以解决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改善农业灌溉条件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才能做好。摆脱贫困、实现发展需要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做起,这是中国发展带来的第二点启示。
当然,要摆脱贫困、实现发展,单单靠发展农业是不够的,一定要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是农业和农业人口所占比重都不断下降的过程。贫穷国家要摆脱贫困、实现发展,就一定要推进工业化,把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进入现代化工业体系,并不断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1978年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农村改革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中国发展带来的第三点启示。
事实上,一些国家也都明白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一道理,但为什么鲜有国家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实现自身现代化过程中选错了参照系,将发达国家有什么、做什么作为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参照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按照当时西方主流的结构主义理论,在资本极端短缺的条件下,以进口替代战略去发展和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资本密集型大工业。由于违反比较优势,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只能靠政府对市场直接干预和扭曲的保护才能勉强把这样的产业建立起来。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又按照当时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理念,试图以“休克疗法”推行“私有化、市场化、稳定化”,建立起和发达国家一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忽视了政府在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不仅原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崩溃了,新的工业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了去工业化的现象。这就导致一些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停滞、崩溃,危机不断。中国为什么成功了呢?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能够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条件以及要素禀赋条件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因势利导作用,把自己能做好的产业做大做强,将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这是中国发展带来的第四点启示。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高级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
-
张汝金: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制度具有管方向、管大局、管长远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 [详细] -
大家手笔:实现稳定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1949年,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人均国民收入仅有27美元。但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详细] -
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劳动创造,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