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黄河需要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樊良树 发布时间:2019-11-22 08:49:00 光明网-《光明日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流经九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关乎文明传承、民族存续。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

  黄河含沙量高,往往“一碗水、半碗泥”。同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相比,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且面临着在特定时间河道萎缩甚至断流的风险。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这其中既有黄河流经我国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区的先天因素制约,也有沿黄河地区水资源利用粗放、效率不高的后天失调影响。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黄河流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流域沿线省份特别是上中游地区,目前的工农业生产方式大多仍沿用传统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模式,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对水资源需求较高的农业、工业产业门类仍占主导,煤炭、有色金属等重化工业仍占有相当高的比重;水资源过度开发,特别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争水”现象十分突出,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可见,如不能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强化生态保护治理,黄河流域将面临整体性、系统性生态退化的风险。

  黄河流域的水量就那么多,不可能大到任意取舍的地步。不能把黄河水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资源,更不能把黄河水看作单纯服从于经济增长和生产生活之用的无价资源。因此,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必须从节水优先这个源头抓起,“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把水资源作为不可逾越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规模和城镇空间布局。节水优先,就是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推广节水产业和技术,开展全民节水行动,推动黄河流域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黄河流域是一个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有机生命整体,为此,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的地方以自然恢复为主,秉持充分的历史耐心,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对污染严重的支流,必须下大力气治理,确保黄河流域的水体健康活泼流动;此外,还要构建流域生态廊道和串联主要生态节点的生物多样性网络,让各类自然生态要素在此生生不息,激发流域生态系统的可再生能力。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社会价值,是我们片刻也不能背离的坚强靠山。为此,必须“两手发力”,既要守护好绿水青山,也要培育、创造更多更好的金山银山。在生态容量可以承载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黄河流域各地区应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积极践行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坚定不移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路,将黄河流域的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高附加值、高影响力、高品牌价值的金山银山。

  给黄河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而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必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再现人间。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