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有的放矢:让高校思政课更具亲和力针对性

杨维东 吴林辉 发布时间:2020-01-10 08:54: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高校思政课,更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让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努力给青年学生以人生启迪、实践智慧、精神力量。

  回应学生困惑。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需要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些方面用力、如何用心做事、做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所遇到的困惑。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很多高校思政课之所以有声有色、富有成效,一个有效做法就是紧紧抓住青年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改革难点增多,社会热点增多,现实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碰撞,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不同社会群体看待同一问题存在“视觉差异”。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有思考、有想法,但由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还处于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社会阅历、实践经验不够丰富,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直面现实矛盾和问题,贴近青年学生实际,在解答他们的困惑上用力用情用心,既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又回答好“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帮助青年学生厘清模糊认识、解开思想疙瘩,明确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

  启发学生思考。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学生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青年学生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他们思考社会与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应看到,“三观”的塑造、思想的启迪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坚持久久为功。应抓住青年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踩实人生第一级台阶。在实践中,一些高校开设思想政治选修课,邀请赴扶贫一线的教师、青年学生授课,使青年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感受到“对口帮扶”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的优越性,又能真切了解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还能启发他们对个人担当、高校责任、国家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

  激发学生兴趣。过去一段时间,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单一陈旧,对青年学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强,“到课率”“抬头率”偏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思政课应从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以优质的内容吸引人、以鲜活的形式打动人。要根据思政课教学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特点,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大力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实现互联网线上线下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多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活跃教学气氛,让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进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分中心)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详细]
  • 以“放管服”改革助推“双一流”建设

    18.jpg
    在进一步的科教领域“放管服”改革中,应当在弘扬学术精神层面,厘清与“双一流”建设要求的匹配性,实现高校管理原则和方式的调整。 [详细]
  • 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强农兴农

    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奋斗前行的根本动力。中国农业大学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摆在首位,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要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