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中俄友好:穿越世纪的时代呼声

发布时间:2020-03-03 09:02:00 光明网-《光明日报》

  日前,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俄双方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落下帷幕。此次会议在中俄社会各界隆重庆祝两国建交70周年的背景下召开,标志着全年系列活动收官。来自两国政、商、学、文、媒等各界友好人士济济一堂,叙话友谊,共商合作,畅想未来,从民间角度为灶火正旺的中俄关系建言献策、添薪加柴,意义深远。

  回首来路,作为两国间最大的民间友好组织,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成立的22年,恰好见证了两国友好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行动催生出成果的历史转变。

  世纪之交,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决策下,“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理念以法律形式载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事实上,中俄关系的每一步前行,都伴随着增信释疑、建立互信、拉近情感、弥合分歧的艰辛努力。

  无须讳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甫建之初,两国民意基础仍显薄弱。彼时,两国高层交往已日趋热络频繁,但具体合作却长期走不出“上层热、下层冷”的怪圈。高层共识和政府决策在基层经常遭遇“落地难”。两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彼此知之不多,兴趣索然。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一些人头脑中的无知、猜忌和偏见难以清除,有如无形的藩篱,阻碍着人们彼此靠近,坦诚相见。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在两国元首的倡议下应运而生。其初衷就是增进理解、深化友谊、推动合作,团结凝聚两国广大友好力量,为中俄关系提供契合时代需要的民意支撑。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委员会始终秉持上述宗旨,深植友好理念,广纳有识之士,力促交往合作,为切实增进人民间的感情、改善夯实两国关系民意基础做了大量润物无声的工作,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今天,委员会已从初创时的几十个委员,发展成八方聚拢、精英荟萃、传递民声、献力献策的大型民间交往平台。尤为令人欣慰的是,在经历风雨考验和几代领导人以及众多友好人士的不懈努力之后,中俄两国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良好局面已不可逆转。

  如今,俯瞰两国广袤大地,在奔涌向前的长江和伏尔加河流域,在广袤的东北平原和远东大地,在城市、乡村,在繁忙交易的口岸,在“双桥双管”的合龙工地,在高科技孵化器实验室,在掌声雷动的剧场,在书声琅琅的校园……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被充分调动,激发出两国合作的无限潜力和活力,催生出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它们的背后,是两国地方、企业和行业团体共寻机遇、扩大合作的巨大热忱,是对彼此了解的加深和互信的增长,是发展驱动下产生的强大共鸣。

  在“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体交流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等一系列国家级大型活动带动下,两国友好气氛持续高涨,各界交往空前活跃,文化交流、商界洽谈、民间对话、学术互动蔚然成风,生机盎然。两国民众深深地被中俄强大的民族性格和文化魅力所吸引,发自内心地相互认同、彼此欣赏、互学互长。普京总统在中国的“铁粉”、索契世界杯赛上给力的中国球迷、抖音里操着地道东北口音的俄罗斯“网红”,以及那些越来越多将汉语作为高考外语科目的俄罗斯学子,无不说明友好的理念早已超越条约、宣言的纸面,走入普通民众心中,落地生根。

  70年来,中俄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归根到底,是两国人民选择了世代友好、合作共赢。当前,中俄关系已进入新时代,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变局,作为邻国和世界大国,中俄理应为两国人民福祉和全人类文明进步肩负起更大责任。

  雨露常在,芳华不歇。时代的发展呼唤更坚实的民意基础,两国关系的高位运行需要全社会更广泛的参与。新的时代主题下,中俄友好事业大有可为。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国德国史研究70年的成就与思考

    在过去70年中,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我国德国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密切关注国际德国史研究的最新动态,有鉴别地引入新的研究范式,拓展新的研究领域。[详细]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制度阐释

    独立性”阶段,制度由资本所有者提供,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以保护“物”的权利,而不保障人的权利为主要内容的“物的依赖性”。[详细]
  • 从生命哲学到生命伦理学

    对于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研究的主题等问题,几千年来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和解释,但现代哲学家们几乎都承认,哲学的所有命题最终都指向了“人是目的”这个总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