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优秀法学人才培养的“四梁”

马怀德 发布时间:2020-03-09 08:57:00 光明网-《光明日报》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学教育也得以快速发展,法学院系从当年的“五院四系”发展到目前的600多所,培养规模从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现在每年毕业的博士就达2600多人,硕士4.3万人,为全面依法治国输送了数百万计的人才,法学学科种类迅速增加,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有力支撑了我国法治建设事业,已经发展成为法治教育大国。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法治国受到空前重视。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今天,无论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还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还是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实;无论是适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发展,还是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求,都需要大批优秀法治人才。如何从法学教育大国走向法学教育强国,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构建起一流法学教育的“四梁八柱”,值得我们深思。其中,起着支撑作用的“四梁”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就是“四个一流”。

  一流的学科专业体系

  首先要加快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形成能跟上时代发展,体现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法学学科体系,这是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必须承认,目前的法学学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研究不深入,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对不足,对诸如监察法、党内法规、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数字货币、基因编辑、5G技术等研究不够深入。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我们的学术研究要能够回答解释现实问题,学科体系既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要体现继承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

  一流的课程体系

  要架构一流的法学课程体系,首先要建设有灵魂的通识思政课、法律职业伦理课和各类人文课程。培养法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审美情趣,健全人格教育。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十多年前就开设了中华文明通论、西方文明通论两门通识必修课,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建设一流课程体系也要加强艺术教育,特别是美育和劳育。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第二,加强实训实践课程建设,解决学生的就业要求和能力培养问题。实践课程要注重质量,加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法学院校需要加强校企、校府、校社合作,发挥政府、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法治实务部门的作用,把司法实践中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带到课堂教学中。第三,开发新课程,应对新时代的司法最新实践,解决新的知识需求。第四,建设国际课程,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目前,中国政法大学专门开设了国际学期,每年邀请百余名国际知名大学教授来学校为学生授课,扩宽了法学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五,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积极探索将“互联网+”、智慧教室、云平台、网络课程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采用同步实践教学方式,利用优质的司法实践资源,建成了司法卷宗副本阅览室,开通了同步庭审直播,收到良好效果。

  一流的师资队伍

  要打造专兼结合、业务素质一流的师资队伍。法学教师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比较多,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感知比较丰富,要实事求是看待社会,多看主流和光明面,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落实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要求,健全法学院校与法治实务部门之间的双向交流机制,让法官、检察官走进校园来上课,法学院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到法治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把挂职作为教师职称评审、晋升的必要条件,选聘理论水平较高的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任教,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专业教学,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一流的教材体系

  要更新法学教材体系。当前,法学教材落后于司法实践的现象比较突出,司法、执法改革走在了理论之前。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教材《法理学》是1999年编写的,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马工程”教材《行政法》基本没有涉及法治政府实践中的权力清单、三项制度改革、失信惩戒制度、重大行政决策这些最新的行政法治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新实践在各类法学教材中都体现不足。

  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急需优秀法治人才,法学教育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应国需、促法兴”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引领法学教育发展方向。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立格联盟”第十届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