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朝着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阔步前进

发布时间:2020-03-11 09:04:00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军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全面履行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职能,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值此之际,本刊特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军事篇”系列文章,请专家回顾和总结70年来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军事文化、军事法治、武器装备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敬请关注。

  作者:陆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中心

  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支撑。在党的十九大上,习主席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并对此作出了新的战略筹划和全面部署。这是党的领袖、军队统帅在新的历史起点对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丰富发展,为实现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1.经历“民族救亡—改革开放—民族复兴”主题变奏

  回顾我军的发展历程,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始终是我党建军治军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伴随着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经历了“民族救亡—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主题变奏。

  从1840年开始,持续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充满了血泪和屈辱。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直到1931年爆发的日本侵华战争更是将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提出要“发展新的军事工业”。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筚路蓝缕中从无到有启动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从1939年上半年起,八路军总部、新四军总部、晋察冀军区、冀鲁豫军区及其他根据地相继成立军工部,开始把所在地区分散的小型兵工厂和修理所按专业集中,组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工厂,以弥补部队武器装备的不足,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了确保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确保新生的人民政权的稳固,毛主席亲自决策部署和推进人民军队的现代化。1953年底至1954年初,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明确,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是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化军队。我们建设了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完成了由单一军种部队向合成军队的转变;研制成功了奠定新中国大国地位的“两弹一星”与核潜艇,实现了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跨越发展,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我军按照这一发展思路,完成了从临战状态向和平时期的战略性转变。大力开展精简整编,加强体制编制调整,狠抓科研,把有限的财力物力聚焦到最急需、最关键的环节上,加强尖端武器建设。人民军队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走上一条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化建设之路,更加明确地向着“精兵”“利器”“合成”“高效”的方向前进。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加紧争夺质量优势,我军鲜明提出科技强军战略,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以深化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强调中国必须拥有能够有效捍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强大军事力量。“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推动了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我军大刀阔斧地展开了适应新形势的编制体制调整改革,通过蹄疾步稳的革命性重塑,确立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全新格局、“军委—战区—部队”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领导管理体系,诸军兵种力量结构逐步优化,军、政、后、装等各领域协调发展,我军朝着现代化目标奋力前行。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习主席从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实际需求出发,为我军设计了从2020年到2035年,乃至到本世纪中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些重要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主要内容和近中远期目标,使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更清晰、更丰富、更科学、更完善。

  2.实现从器物到精神、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重塑

  “驾驭战争的自由,来自认识战争的必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从器物到精神、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重塑。习主席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强调人民军队要“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军队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主要内容,抓住了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牛鼻子”。

  先进的军事理论,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军事思想是否先进,军事理论体现得更直接,在一定意义上决定战争成败。从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的阶段性和历史地位来说,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与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时代飞跃,是人民军队的强军之道、用兵之道、制胜之道。近年来,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果断实施了一系列海上维权行动,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积极参与国际维和,建立吉布提海外保障基地,加强边境管控和反恐维稳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改善了国家安全战略态势。这些卓有成效的实践表明,习近平强军思想这一崭新的军事指导理论,极大发展了我军作战、训练、战争准备思想和战争指导艺术,必将引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新的跨域。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论断。军队建设同样蕴含着结构质变的道理。没有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就没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是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的核心内容,对破解我军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军队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着眼制约我军建设的体制结构突出问题,中央军委大刀阔斧全面深化改革。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率先展开,组建军委、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形成信息化一体化扁平化的指挥体系;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压茬推进,按照联合作战、联合训练、联合保障的要求加强部队建设,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多能化小型化的力量构成;政策制度改革成熟一项推进一项,最终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实现我军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的整体性、革命性重塑,确立一整套既继承我军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特征,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面貌一新。

  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军队建设的灵魂和根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靠经济实力,但人的素质现代化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力与物力经充分磨合、融合后,才能发挥出高水平的战场效能。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往往呈现不平衡,最常见的是“人的建设”滞后于“物的建设”,这在军事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新世纪以来,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加速转变。事实证明,“一键秒杀”的智能化作战行动并不必然缩短战争进程,也不必然代替“刺刀见红”的传统作战样式,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军事人员现代化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关键。世界新军事革命对我们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挑战,是智力和科技的挑战。“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军加紧推进军事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军事人员现代化取得实质性突破。

  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是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砝码。“设计武器装备就是设计未来战争。”杜黑说:“一个想要制造一件好的战争工具的人,必须首先问问自己下次战争将是什么样的。”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爆发前夜,人工智能、信息网络、生物交叉、微纳材料、定向能武器、人体机能改良等重大战略前沿技术演进之快、影响之广,已超出旧知识体系的认知范围,并呈现出多点迸发、群体突破的态势。西方强国的武器装备研发,已经完成从“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向“打什么仗发展什么武器”的转变。我军武器装备近年来极大改善,但与强敌相比仍有差距。武器装备研发必须充分吸纳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找准其泛在联动的关键节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军事上设计好抢先预置、抢先突破、抢先应用的快捷路径和高效方法,力争抢占新一轮军事革命的战略制高点和前沿“无人区”。

  3.吹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加快推进军队现代化的出征号角

  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加快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的出征号角。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阔步前进。

  科学研判多元安全威胁。谋和平、促发展、求共赢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实力政治”并未改变。在我国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我进行牵制、干扰、遏制和打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周边地区冲突和动荡此起彼伏,网络安全、核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形势严峻,贸易战、心理战、舆论战、金融战等轮番上演。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惊心动魄,这历来是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攻击重点。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超过8.29亿。有的西方政要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各种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使得影响我国家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具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彻底解决安全威胁和隐患需要举国上下共同努力,但毫无疑问,这首先是军队的职责和使命。应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家门口生战生乱可能性增大的新特点、各战略方向面临安全威胁的新判断,综合评估各战略方向的安全形势、战争威胁、作战能力、动员潜力等打赢战争的实力到底有多大,把可能与什么对手对抗、在什么地方对抗,以什么形式对抗、持续多长时间、进行到什么程度等考虑充分,区分轻重缓急,权衡利弊得失,将国家安全的保险系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培育以身许国献身精神。一支军队以昂扬的战斗精神为支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支柱,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为指导,往往能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创造奇迹。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献身精神和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成为我们横扫一切反动派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深层发力纠风治弊,铁腕高压惩腐肃贪,部队呈现出传统回归、聚力强军的新气象。当前,敢贪腐无底线的“蛀虫”大大减少,但敢作为有担当的英才还远远不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求平求稳混日子的思想仍然存在,这种精神状态与我军的使命责任绝不匹配。战争是对意志的终极考验。我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必须保证官兵思想道德的高尚纯洁,大力培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献身精神、担当精神。

  树立随时准备打仗思想。军胜弥警!不论过去还是现代战争,丧失警惕付出的代价都十分惨痛。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港内疏于防备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在短短几小时内损失舰艇40余艘,飞机300余架,伤亡4500余人,几乎全军覆灭。未来战争更是如此,空天武器、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作战节奏空前加快,战争的突然性已经不是以月、日、小时计算,一念之差、一瞬无备,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军人没有所谓的和平时期,只有战争和备战两种状态。军队无时无刻不在与有形、无形的对手进行潜在的或现实的较量,对军人而言,思想的麻痹与警觉的迟钝很可能算得上各种错误之最。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郑重强调:“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筑牢练兵打仗、带兵打仗思想,树立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树立立足现有条件打胜仗的思想,真正使战斗队意识在全军官兵头脑中扎根,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戒备状态,时刻做好迎战准备,通过行为模式固化敌情意识、战备意识,才会有打仗的标准、打仗的作风,才会有“能打仗”的努力、“打胜仗”的底气,为实现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

  前瞻做好军事需求规划。恩格斯说:“社会方面一旦发生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几个大学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社会需求推动技术进步,军事需求引领技术创造。军事发展的历史,实质上也是一部不断发现、挖掘和满足战争需求的历史。军事需求揭示未来战争规律,揭示军事斗争准备本质,揭示练兵备战要求,事关“未来打什么仗、建什么军”和“当前造什么枪、练什么兵”等重大问题。兵法上讲:“谋之于未变之前,治之于未乱之时。”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核心是提高军队打赢能力,关键是强化军事需求牵引。作战问题研究是观察思考一切军事问题的起点,只有对未来战争做出贴近实际的描绘,将作战任务细化、具体化,才能认清需求、提出需求。应充分发挥全军战略规划、需求规划、战略管理等部门的职能作用,自上向下加紧确立科学前瞻的军事需求生成机制,探索成立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把我军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三步走”的阶段划分,统筹各军种各领域各系统军事需求,研究提出科学权威实用的近、中、远期建设目标,宏观筹划备战与止战、威慑与实战、维权与维稳、战争行动与非战争军事行动,部署必要的战略预置,下好制胜未来的“先手棋”。需要注意的是,汽车问世之前,所有消费者能想到的需求都仅仅是“一匹更快的马”。要实现弯道超车甚至变道超车,仅仅满足需求显然不够,还需要发挥想象力创造未知的潜在需求,找出比“一匹更快的马”更能满足对于“快速”的需求,进而实现划时代的新跨越。

  创新我军特色战争指导。创新战争指导就是创新战争规则。所谓战争规则,最朴实的解释就是毛主席说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我时叫你打不着;我打你时就要打上你,吃掉你”。革命战争年代,我军虽然装备落后,却创造出很多属于我们自己的战争指导思想,如“十六字诀”、人民战争、持久战、麻雀战、游击战、“零敲牛皮糖”等,这些理论带有明显的东方特色、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特色。凭借高敌一筹的战争指导,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然而,没有哪一场战争可以作为下一场战争的范本。沉浸于昔日辉煌,固步自封,必然会被时代无情抛弃。面向未来,才可能赢得未来。没有创新的思想和理论,就不可能有创新的实践。战争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是军队面向未来能力的重要体现,甚至决定着未来战争的胜负。中国特色战争指导的时代创新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一味追新猎奇,必须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同时博采众长汲取一切军事创新成果。只有从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博观约取兼收并蓄,并继承和发展自己特有的历久弥新的东西,才能构建起符合自身实际、植根固有土壤的军事科学体系,并用以指导打赢未来战争。应坚持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紧贴国情军情实际,强化以敌为师的学习观、能战言和的制胜观、以斗求稳的管控观、以进为重的经略观,结合时移世转的新情况,发挥具有我军特色的非对称作战、人民战争和体系作战优势,创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战略设计路子,实现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向战前研究战争、从被动应对战争向主动设计战争的转变。

  推动科技兴军战略工程。习主席强调,各主要国家都在抢占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包括国防科技制高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时代,人类已置身于一个“技术化生存”的社会环境,科技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决胜未来战争的“第一战斗力”。深入认识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规律和趋势,才能透彻理解社会进步和军事变革的本质,抓住新事物赋予各国的平等机遇,直出前沿,抢占明天的高地。唯此,才可能在未来对抗中把握先机。信息化战争形态正在由“数字化+网络化”的初级阶段,向“智能化+类人化”的高级阶段加速演进,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关联耦合越来越紧。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积极适应战争形态变化对我军使命任务的新要求,扭住打赢战争这一根本牵引,抓住军民深度融合这一有利契机,把科技兴军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打造世界一流军队上,放在破解制约联合作战的短板弱项上,放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上、放在研发“高、精、尖、新”武器装备上,保持技术敏感,加速技术理解,形成技术自觉,坚持向科技要战斗力、向创新驱动求效益寻出路,提高创新对打赢的贡献率,为强军事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执笔:张翚 闵仕君)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