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孙立鹏:新冠疫情冲击美元霸权

孙立鹏 发布时间:2020-04-17 08:05:00 工人日报

  目前,新冠疫情已经成为2020年世界经济的最大“黑天鹅”,也是美国经济的“梦魇”。美国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今年前两个季度陷入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更严重的是,疫情引发的市场恐慌和经济动荡,再次凸显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弊端。美国推出不计后果、无视国际责任的政策“组合拳”严重透支美元信誉,各国已经开始纷纷“思变”。

  显然,新冠疫情下美元霸权正遭削弱,国际货币体系变迁已悄然发生。

  其一,“美元荒”再次暴露单一货币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缺陷。

  随着疫情蔓延引发市场恐慌,投资者避险情绪急剧升温,全球美元市场拆借利率快速飙升,Libor-OIS价差(伦敦银行同业拆息与隔夜指数掉期的息差)急剧扩大,市场持有美元避险情绪浓厚,借出美元意愿不足。

  尽管美联储采取了系列措施,向全球市场增加美元供应,试图扮演全球央行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但力度和效果十分有限,没有从根本上缓解“美元荒”。

  事实上,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虽然黄金美元“脱钩”,但“美元荒”问题从未真正解决,美元担当国际货币与国别货币的矛盾仍在。

  尤其是在危机之时,“美元荒”易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凸显美元单一货币体系的脆弱性和风险性。

  其二,美联储疯狂“直升机撒钱”动摇美元信誉。

  过去几十年,每7~11年美国就会发生一次危机,最终解决办法无非是大幅降息和不断注资,让救助和刺激效果留在国内,把通胀和债务压力传遍世界,美国“玩火”世界“埋单”早已成为“标配”。

  但这次,美联储更加疯狂,把“标配”打造成了“升级版”,严重透支美元信誉。3月美联储紧急议息会议直接开启了“无限量宽”,加大对各类债券市场干预力度,导致资产负债表快速膨胀。

  据美联储统计,仅3月5日至4月9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已从4.29万亿美元飙升至6.13万亿美元,其中负债方的“联储银行准备金余额”项目从1.73万亿美元增加至2.77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美国存款机构在美联储账户的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迅速增多,一旦经济好转,这些“准备金”会很快进入流通环节,造成流动性泛滥和严重通货膨胀。

  而这将从两个方面动摇美元地位:一个是消费大国感受到进口价格上涨压力,主要债权国家资产严重缩水,相当于变相给美国的救市行动埋单;另一个是大宗商品定价信号混乱,石油、黄金等全球主要商品均以美元定价,美元全球大泛滥,必将严重扰乱美元计价资产价格信号,动摇美元的定价货币地位。

  其三,美国政府“续命式”地财政刺激和救助计划,也在动摇美元地位。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9日,联邦政府债务总额突破24.22万亿美元。为应对疫情,美国极有可能再推大规模刺激和救助措施。

  就连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也认为,当前美国不考虑债务负担,采取大规模紧急救助计划是及时正确的。但可以肯定地说,“续命”的确是重要的,后续代价也必将是痛苦的。

  未来,美国政府必然继续超发美债融资,但为缓解债务困境,美或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发行50年、100年期国债,可以有更长的“反射弧”借新钱还旧债。早在特朗普执政之初,就已思考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美联储继续增持美债,压低长期利率,保持较低成本融资,让资产负债表进一步膨胀。

  无论上述哪一种方法,都会导致他国对美国政府偿债能力的进一步忧虑和债权缩水的愤恨,持有美元资产意愿减弱,美元霸权进一步遭受挑战。

  其四,他国已经开始积极“思变”。

  英格兰银行行长马克·卡尼提出“合成霸权货币”想法,基于新数字资产技术,减少美元对全球贸易霸权影响。2019年初欧洲已布局INSTEX,3月31日借助该机制与伊朗完成第一笔交易,帮助其绕开美元,获得抗疫所需医疗设备。

  此外,Facebook去年酝酿设计数字稳定币Libra。整个国际货币体系正在积极求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美元不再无可替代、一家独大。

  其五,从长远看,疫情将加剧国际贸易体系变迁,进而重塑国际货币格局,从根本上冲击美元霸权地位。

  疫情加剧了西方国家的医疗物资匮乏,使其纷纷痛定思痛,欲重塑本国产业链。

  美国战略界已经在思考,将美国制造业产业链回迁至本土或和美国关系“牢靠”的国家及地区。

  在此情况下,未来国际经贸格局可能发生颠覆性变革,区域贸易和盟友贸易兴起,贸易规则和标准也将重新设定。

  贸易区域化、盟友化,将带来国际经济碎片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集团化,不排除出现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的“货币集团”林立局面。最终,美元或在美国的自我束缚中走下神坛。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经济室)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