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贾康:注重内循环绝不排斥对外开放

贾康 发布时间:2020-08-04 08:29:00 环球时报

  关于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多注重经济内循环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方针要领,切合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但也引发一些争议。有论者由望文生义落入断章取义,只看到了内循环,却没有看到内外双循环的政策大框架。有论者认为内循环和超大规模市场不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没有出口和生产谈不上消费,内循环可能造成“内卷化”;甚至有声音认为内循环是新的“闭关锁国”。兹事体大,不可不察: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内循环,如何在实践中把握好政策方针、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呢?

  首先,我国注重经济内循环,是在全球保护主义上升,特别是新冠疫情冲击造成世界经济低迷、外部需求萎缩、不确定性剧增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是与我们当下更为强调“扩大内需”的方针紧密相联、逻辑上完全契合的。因此,经济内循环首先是一个宏观调控的经济概念,而且与中国推进外贸发展、对外循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彼此之间不是二者择一、相互排斥的关系。

  经济内循环客观方面的重要支撑,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如果用经济学模型定义,大国模型已不足以概括中国市场的特点,对应的应该是十分独特的巨国模型。中国是拥有全球最大人口规模的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的统一市场,是具有无可比拟潜力和成长空间的新兴市场,日益吸引全球有真知灼见的投资者前来投资。基于超大规模市场的内在逻辑,这是中国经济当下更为注重内循环的基本国情条件。

  由于目前特殊而复杂的国际大环境,在经济内循环被强调之后,一些极端化认识将其解释为以后就是要自力更生,依靠中国内部市场完成自我发展。这是一种带有明显偏差的理解。更为注重内循环,决不意味着重回“闭关锁国”;更为注重核心技术突破(如芯片)要依靠“举国体制2.0版”的自力更生,决不意味着不积极争取引进、消化、吸收一切科技成果。

  同时,经济内循环为主,符合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内在逻辑,以及经济政策实践所形成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概念,其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但从中国社会发展全局着眼,从中国整体发展战略、大政方针制定的高度看,经济内循环背后关联着的政治意义毋庸讳言,因为其具有以整体运行系统支持中国实现现代化及为人民利益最大化服务的政治意义。从指导与优化中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意义上讲,经济政策当然与政治意义相关联,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把政治概念孤立起来并将其与经济层面对立,也决不能理解为任何一个具体经济政策都有一个政治标签,这样只会落入乱贴政治标签的极端化思维,必然造成逻辑上及实际工作中的紊乱。

  第二,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内循环意味着不再依靠出口,而国内消费乏力很可能造成经济“内卷化”。这方面先要消除一个前已提及的误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内外需相互促进,综合发力——这一点中央在阐发经济内循环时已经明确。讲内循环绝不是没有出口,只不过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外贸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加大,但中国“世界工厂”制造业基地的作用不会根本改变,即使是美国强行“脱钩”,也无法想像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会归零。所以经济上大的战略框架还是双循环的相辅相成。

  所谓“内卷化”这一概念,起源于农业经济分析,认为单位劳动边际收益在过密投入下,会出现递减,导致经济停滞不前及无法升级,以此来概括内循环,基本属于张冠李戴。内循环是内生于双循环大框架之下的,中国积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扩大内需诉求,紧密结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升级发展的诉求,而且明确地把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对接到数字经济、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以及通盘协调与传统老基建发展的关系,这是一个全面的部署,多点发力,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升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的供需互动,包括在双循环框架下,消费和投资要形成合理关系等,其带来的结果,当然是要避免“内卷化”的。

  第三,有个别激烈的言辞认为经济内循环的提出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转向,甚至是“闭关锁国”。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明显的理解偏差。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内外双循环是一个全面的战略框架,我们需客观全面地认识内循环和外循环之间相得益彰的关系。继续在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下,努力推进双循环发展模式。在现阶段的国际环境下,内循环的现实意义非常突出。但中国政策组合中的新措施,其本质还是继续坚持扩大开放,继续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贯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内循环与扩大内需所必须采取的政策要领,有内在的联系,它首先是宏观调控与经济运行相关联而势在必行的相机抉择,我们应该理解为内循环和外循环尽可能相得益彰的政策综合体,在宏观调控层面政策需富有弹性。这是更适应眼下实际情况而有所侧重的概念。整个中国供需的互动,已附着在全球广泛联系的大产业链、供应链上,绝对不能按照封闭意识来理解目前的局面。虽然中美之间目前有剑拔弩张的氛围,但是中美共享一个产业链的基本事实谁都否认不了,特斯拉在中美贸易战之后仍在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而中国的福耀玻璃仍持续跟进在美国的投资。这些表现在生产力层面的客观发展趋势,其决定力量绝对不是少数美国政客的极端说法所能改变的。

  中国制定了内外循环并举的双循环框架,这是一条走向现代化的正路,一条真正办实事谋发展的道路。内循环绝不排斥外循环和对外全面开放,这才是理性的认识。(作者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