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林先扬:如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圈

林先扬 发布时间:2020-09-14 08:17:00 广州日报

  创新生态圈通常以机构和平台为载体,通过整合多种创新资源,形成基于若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载体,并借助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等构成协同互补和共生作用的体系。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研发、转化能力不俗,拥有200多万在校大学生,2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4.6万家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如何以创新生态圈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培育更强的创新能力,打造更高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提质扩容增效发展的核心命题。

  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创新方案。全球大部分的大湾区都是国家实力的代表,也是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它们不仅在创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走在前列,而且在创新产业的发展上都具有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比其他大湾区更健全的人才、资金、政策和供应链基础,但相对欠缺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圈。我们需要一个综合的视角,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湾区创新发展新方案。并探索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聚合更多创新资源并深度开发与利用,实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的中国特色创新方案的试验区与示范区。

  助力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全球大湾区发展将从区域中心节点功能演进为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功能,科技创新成为主导功能,并推动功能转型升级,这也意味着全球大湾区发展进入4.0创新发展阶段,也是最具创造性的发展阶段。国外大湾区创新生态圈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内部要素的关联互动以及本身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粤澳港大湾区要强化谋划和布局创新生态圈所需要的产业空间与平台建设,引领中国产业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因此,要创新跨地区的科技创新制度建设,促进海内外人才、资金与技术等便捷流动。同时,以示范发展与对外开放发展的功能引导高中端产业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与提升。

  助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相对完备,产业集群效应相对突出,这些年也不断通过三地在科技创新发展的人才供给与交流、平台共建与共享、相关政策出台与支撑等促进科技深度合作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设创新生态圈有利于整个大湾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能够促进更多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加速湾区内部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的融合发展。要注重创新生态圈核心企业与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与引进,构建多类型、多体系、多维度的创新网络,努力发展成为集科技-产业-金融-人文等多位一体的复合型湾区。

  助力整合与利用内外高端资源。创新生态圈建设需要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来获得更灵活的市场制度,并以激活创新主体为重点,突破区域的界限从全球空间范围内掌控和利用资源,抢占产业创新高地,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影响力。粤港澳大湾区以全球市场为导向推动城市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应基于现有的产业与科技基础,在内外合作上加大与国际资源链接及共享,形成更多的资源汇集与利用,进一步提升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资源利用。

  助力提升与优化要素空间组合。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圈要素架构的思考,有必要从创新环境、创新空间、创新载体、创新机制、创新模式等角度深入创新生态圈生成规律,特别是基于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的特点提出发展要素变化特征。粤港澳大湾区的各类科技人才、科研校所、技术中心、资本机构、重大科技设施、实验室、政务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等要素空间的组合是创新生态圈的重要支持力量,需要以要素和机制为基础,结合整个大湾区发展的变化趋势与要求,提出相应的资金、财政、税务、人才、土地、产业政策等配套体系,还需要包括教育、生态、健康、医疗、休闲、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体系的建立,为整个湾区企业与人才提供更为高质量的保障,共同推动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促进创新生态圈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教授、博士)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切实提升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效能

    城市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群众成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效能的动力源泉。加强党建引领,夯实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效能的组织优势。[详细]
  • 莫荣: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

    我们要努力为贫困人口提供稳定就业机会,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