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贵阳:理解“节约”的三层战略含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外部环境出现新变化,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挑战,中央提出在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基础上,新增“六保”工作目标,保粮食能源安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如果说节约粮食的指示是针对“六保”工作未雨绸缪的现实举措,那么节约资源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倡导节约与促进消费并行不悖,无论从现实环境还是长远战略出发,以绿色消费促进经济绿色复苏是当前的必选项。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重要内容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正是因为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有着可靠保障。可以说,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然而,长期保持我国粮食供需平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需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全球20%的人口,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以来,世界粮食市场供应变数丛生,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粮食生产、物流、消费等多个环节受到严重冲击。由于旱灾、水灾、蝗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安全问题值得引起警示。联合国研究报告预警,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虽然从目前看来,我们的粮仓充实,但在全球疫情仍未消除的当下,更应当未雨绸缪,将自觉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每年13亿吨。据统计,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达到3500万吨,接近每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而浪费掉的粮食可以满足3.5亿人一年口粮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而大型聚会浪费率更高,达到惊人的38%;学生盒饭有三分之一被扔掉。我国餐饮如此令人痛心的浪费现象说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美丽诗句蕴含的道理还没被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入脑入心。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粮食是安天下之本,是重要战略资源。不管社会如何发达,粮食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是实现一切发展目标的根基。在生产环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粮食播种、田间管理、收购、运输和储存等全链条的节约。在消费环节,培养节约习惯,倡导文明健康消费风尚,推动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对于公众来讲,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还要坚持,作为新时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
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基础
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是人们从事生产建设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是过于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物质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为满足生产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有效地扩大物质资源的供给能力。扩大物质资源供给的基本途径归结为两条:一是增加生产;二是节约资源。增加生产终究要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尤其是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的供给问题。相比之下,降低资源消耗和节约资源,则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潜力大等多方面优势,逐渐成为满足国民经济需求日益增长的重要源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尤其要确立这个观点。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因此,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
节约资源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节约土地、能源、淡水、矿产资源,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资源节约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浪费而言,节约资源消耗绝对量;二是通过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资源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我国很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国土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大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约21%,原油对外依存度近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坚持节约优先的治理方针,才能从源头上扼制资源无度消耗,以合理开发和效率提升并举保证资源持续供应。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但节约更需“开源”,因为仅仅靠“节约”是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需求的,所以在坚持节约的同时,更要积极“开源”,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突破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厉行节约与促进消费并行不悖
我们对于节约的理解,除了减少浪费,更多地是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当今的节约已不同于以往的过“苦日子”,而是提倡在享受的过程中降低消耗资源,即在保证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要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
节俭并没有否定消费的意义。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节约则是让人们以更低的成本消费更多的商品的有效手段,因此,扩大消费与厉行节约的目的具有一致性。扩大消费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厉行节约的目的是使人们做到对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使其效用最大化。提高消费质量,优化消费结构,可以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但前提是贯彻节约原则,使得消费和生产在良性循环中保持动态平衡。
生产和消费是经济运行系统的核心环节。在一般情况下,当有了可支配收入预算约束后,受收入的约束,不同偏好下的消费选择就是一种节制和调节。但无论怎样的消费选择形成的消费支出都必须适度,即量力而行。随着我国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加快,以节约、理性、安全为内涵的绿色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7.8%,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已连续8年上升。尤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引导并满足社会大众消费需求是守好扩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新发布的政策报告认为,综合考虑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后绿色复苏的形势,中国政府应将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通过“十四五”规划全面推动相关实践。
践行节约理念,培养绿色消费,既要与客观资源和环境国情相适应,不铺张浪费,守住资源利用上线,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又要与社会物质生产能力相匹配,不做超前消费,以高层次的物质产品需求和生态产品需求倒逼生产方式转型,通过衣食住用行的全方位变革发掘绿色生产新动能,惠及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庄贵阳)
-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李龙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建设绿色发展体系,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详细] -
人民论坛:为政以公,行胜于言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这样强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