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杰:多措并举谱写中国经济新篇章
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将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性提升至新的高度。在“十四五”即将开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将开启新征程之际,党中央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具有历史、实践和逻辑上的必然性,是主动作为和长期战略,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的开放的双循环。这一战略之举的关键内容是夯实畅通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和国内外循环,通过需求侧改革促进形成并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2015年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们坚持这一主线不动摇,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通过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等措施,实现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供给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同时,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一体化建设仍任重道远。流通环节堵点多成本高,收入分配差距形势依然严峻等现实问题制约了市场潜能的释放。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难免有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面对加速演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一方面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加强需求侧改革,通堵点、补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循环往复不断达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我们应准确识变、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加强需求侧改革。
第一,激活城市和乡村需求。尽管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消费群体,但消费势能的转化效率并不高。这背后的关键问题在于,占全国人口总量近四成的乡村人口在财富和收入上处于较低水平,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相对不足,导致乡村消费群体的潜能无法充分释放,制约我国整体市场需求提升。对此,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应在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坚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乡村消费群体的收入和财富水平。城市化是提升市场需求的有效路径,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要积极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农补工的政策,在新发展阶段要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二,加强一体化建设打通堵点。我国有广袤的国土和复杂的国情,地理距离和行政壁垒等因素衍生出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同时,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存在弱点和堵点,制约了超大规模市场潜能的充分释放。应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满足需求尤其是中高端需求的能力。应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升资源和市场要素配置效率。应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货畅其流。应优化消费环境,鼓励新型消费模式,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同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开创区域协同和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宝贵历史经验。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我国经济创造历史奇迹的重要助推器。当前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愈加复杂,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也面临更大挑战。新形势下应更加重视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完善国内大循环。与此同时,积极利用好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把我国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巨大引力场,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促进需求侧改革。
以变应变,方能掌握主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统筹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是顺应经济规律的必然之举。把握机遇、因势利导,中国经济必将书写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作者:洪俊杰,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详细] -
张建平:服务进口有力带动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正在进入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服务进口既是中国建设贸易强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服务进口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新一轮发展做出新贡献。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