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张晖: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张晖 发布时间:2020-12-30 08:41:00 光明日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首要的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生产方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其不仅决定着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如劳动资料性质及其变革,而且决定着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如劳动者技能及其提高状况。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进而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这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也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户生产。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创造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但也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的创新,阻碍了农村商品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革,堵塞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开始实现从传统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的历史性转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大量运用;农业生产组织与经营方式从集体经营转变为农户经营,从家庭经营、个体经营转变为产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经营;农村产权制度与劳动制度从集体所有、集体占有转变为集体所有、农民占有,从集中劳动转变为自主劳动。这些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亿万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逐步从总体小康走向了全面小康。

  随着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农业生产方式两大矛盾凸显:小农户的生产方式与市场化、社会化生产要求的矛盾;土地的细碎化、分散化与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要求的矛盾。这两大矛盾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导致农业不强、农村不美、农民不富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全面构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夯实根基。

  为此,首先就要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变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科学技术支撑。要加快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建立健全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和各类创新主体协调互动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行机械化、智能化并重的技术创新战略,大力推进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水平。深化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加快发展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在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的同时,培育壮大各种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必须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变革,构造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努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多种类型的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化手段将分散的农民个体经营紧密组织起来,推动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改善农户生产经营条件,提高农户抵御自然风险与经营风险能力。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农场与社区集体农场等新型集体经营方式,为走向高水平的集体经济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同时,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经营效率。

  最后,还要强化制度性供给,催生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紧要处在于农村产权制度是否完善。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保护土地经营权,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以制度供给激活主体、要素、各类资源潜能,促进市场有效作用的发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商、“互联网+”等有力推动了农村传统产业形态发生“蝶变”,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各种要素不断优化配置,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不断推动我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