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方法路径
西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推动西部地区更好发展,能有效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如何用好西部地区的既有优势,以地区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将地区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是当前西部地区需要下功夫的重大课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产业结构现代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但也要看到,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这些目前存在的短板、弱项,既是西部地区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
从资源禀赋看,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特别是清洁能源富集、产业配套能力较好,能有力增强我国战略资源的自主供给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从发展空间看,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参与生产分工的能力都有较大提升空间,是实现东西部经济互补的“战略支点”,这既表现为资源、要素的互补,又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互补;从需求市场看,西部地区市场广大,基于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能有效扩大内需,促进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得到更好发挥;从对外开放看,西部地区能承担起“东联西出”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向西向北的“战略通道”,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扩大开放的重要一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立足新发展阶段,西部地区需贯彻新发展理念,正视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切实发挥既有优势,找准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环节,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一个主攻方向:
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推动国际大循环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西部地区毗邻中亚等国家,拥有巨大的向西向北开放的地缘优势。未来一段时期,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开放力度,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应是西部地区谋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
西部地区开放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多层次高质量的开放大通道。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既是加强各国经济联系性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内各地区提升经济开放度的必要条件。完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使其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
当前,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发展,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西部地区道路、航线等基础设施的链状化、网格化、枢纽化已取得显著进展。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兴起,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在由“传统基建”向“新基建”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与东中部地区同等的迭代机会。未来一段时期,西部地区要更注重基础设施的跨国联通,特别是要抓紧完善陆路、内河运输与海运的衔接,发展好多式联运,打通国内国际物流,建设多层次高质量开放大通道。
推动西部地区开放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相比于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更加依赖于下游市场的需求,无论是传统服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都更倾向于“邻近市场”并形成空间集聚。随着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及其开放发展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两条现实路径:
迈向价值链高端、坚持协调发展
立足自身优势,西部地区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既要提升当地对资源和能源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又要强化西部地区内部各地以及西部地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
努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西部地区是资源能源富集的地区,要利用好这种优势,大力提升自身对资源和能源进行深加工的能力,更多地将相关产业的高附加值留在当地,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对此,西部地区需继续强化在制造业价值链中低端的竞争优势,同时,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的产能转移,加快构建拥有核心技术并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产业链。具体来看,需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处理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推动开放创新的关系,维护产业链安全,并实现多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实现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仍有差距,其内部各省份的发展水平也差异较大。对此,需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的协同开放、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互动合作,将西部开发开放与支持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联系起来,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联系起来,协同推进。
三个重要抓手:
要素资源、消费市场、营商环境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以开发利用要素资源、激发消费市场潜力和优化营商环境等为抓手,以关键环节牵引整个地区的发展。
一是高质量开发利用各类要素资源。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土地广袤,矿产、水利、太阳能、风力、地热等资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有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将有助于促进西部地区资源要素与东中部地区资本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有助于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发掘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以激活区域消费为基础,以扩大外来消费为重点,以培育具有聚集辐射能力的消费中心城市为核心,抓住最具潜力的消费领域,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模式,着力打造一批消费增长极,助推西部地区建立起辐射周边、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梯度消费格局。对此,需以数字技术驱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好把握新的消费场景,促进多领域消费升级,适应消费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三是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新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普及应用、创新赶超以及向开放领域的延伸,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尚不足、市场及市场主体培育尚不足,需加快对新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应用,以此带动西部地区资源整合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外源技术吸收能力的大幅提升,加速弥补市场发育方面的短板。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从多个方面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意味着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将共同构成撬动国内外优质资源、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的引擎。西部地区需以全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应有的作用。
-
张旭: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实现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详细] -
深入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 [详细] -
拉动新消费 促进“双循环”
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格局的主体和基础,没有这个扎实的基础,“双循环”格局不可能形成和顺畅。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