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连茂君: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连茂君 发布时间:2021-08-02 10:20:00 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些真挚话语,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一如既往的赤子情怀、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深刻理解和把握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对于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1.“国之大者”就要心有所向,树牢人民至上理念

  坚持人民至上,蕴含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中。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章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始终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携手并进。

  坚持人民至上,蕴含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中。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回望历史、环顾世界,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毛泽东同志把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比作种子和土地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曾经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深化改革让人民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加强法治建设回应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不断筑牢党执政的深厚根基,凝聚了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蕴含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中国共产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人民谋幸福。革命时期,党把人民渴望解放和民族独立的期盼铭记于心,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了温饱问题,使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中国人民从此富了起来。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向强起来迈进。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鲜明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

  2.“国之大者”就要行有所往,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践行“国之大者”,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民至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如何尽快摆脱一穷二白的贫困状况,最根本的就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70多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牢牢扭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发展奇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党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发展答卷。我国不仅稳定保持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GDP突破100万亿元,而且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提高到2020年的7.2万元,增长了600倍。

  政治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了亿万人民始终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从历届人大代表的组成看,人大代表来自五湖四海,涵盖各行各业、各个民族,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代表所占比例逐年提升,反映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广泛性。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先后10次公开征求各方面意见100余万条,是民主立法的典范,也是对人民权益的更好法治保障。

  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随着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社会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坚持兜底线、保基本、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年均超过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2019年居民平均寿命为77.3岁。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9899万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事业有序发展,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20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了25.8%,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较2015年下降28%。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914个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长江流域、渤海入海的河流劣V类整治基本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世界上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作者系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