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清: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内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提出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就其实践路径而言,就是要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化、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与自然环境的优质化。
推进生态化生产
从人类发展进程看,生态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工业文明在极大提高生产力、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因此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过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今天的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造成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绿色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并努力促进生态恢复。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生态化生产,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通过适当方式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充分认识到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低碳发展,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单位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一种发展战略。坚持循环发展,就要以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废旧产品的再利用、废弃物的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
实现绿色化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奢侈浪费、过度消费等不合理消费现象。这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剧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具有稀缺性,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需要优良的自然条件,并且环境容量又十分有限,这些都难以承受巨大的资源消耗。因此,避免奢侈消费、过度消费,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势在必行。
实现生活理念的绿色化。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革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必须实现思想观念上的破旧立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和幸福观。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方式,加强监督,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唤起大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保护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让绿色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自觉践行绿色消费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也需要公众自觉践行绿色消费方式。坚持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自觉践行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将绿色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中。如开展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低碳出行,优先选购绿色产品;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参与资源回收利用等。
打造优质化环境
人因自然而生,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国整体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同时,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这显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美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深刻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决不能走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老路,而是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统一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规范人类的行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优质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条路径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生产方式的生态化有利于产出绿色环保的产品和设施,进而有效促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和自然环境的优质化。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自然环境的优质化,同时会改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倾向,进而倒逼企业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自然环境的优质化将会改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提高企业实现生产方式生态化的积极性;同时,优美的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更加珍惜自然环境,促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应对变局、开辟新局的顶层设计,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详细] -
史育龙: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详细] -
陆昊: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