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杨维凤 发布时间:2021-10-25 08:40:00 光明日报

  首都都市圈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央和京津冀三地都在实践中积极推进首都都市圈的建设。1982年,北京市在《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第一次提出“首都圈”概念。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这是中央首个推动都市圈发展的重大政策安排。其后,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协同布局。

  首都都市圈发展经历了发起、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交通、生态和产业合作三个重点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现已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从当前来看,首都都市圈整体竞争力仍需提升,圈内产业关联度需增强,区域分工协作需拓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进一步构建。“十四五”时期,在新发展格局下,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尊重区域经济、市场经济和都市圈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政府的培育方式和组织手段,打造现代化都市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主实现全面联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东京、伦敦、巴黎等都市圈建设中都构建了综合交通体系,有力支撑和带动了都市圈发展。首都都市圈要进一步推动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需将轨道交通建设放到突出位置。轨道交通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既可以疏解公路、高速公路上产生的潮汐式拥堵,又有助于促进都市圈内各要素的有效流动。

  二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在都市圈内的转移。充分发挥北京的辐射作用,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带动,增强临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首都科技创新的辐射能力。搭建多元化的产业链接支撑平台,促进产业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融合。找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在都市圈内开展补链、强链和拓链工作。同时提升首都周边区域的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产业链的区域配套能力。以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为突破口,推动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

  三是着力推动首都和北三县、雄安、沧州等城市的联动发展。推动通州区和北三县的一体化联动发展。这需要落实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推动北三县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建设,加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转移。助力提升雄安新区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直连直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转移。同时要强化北京和沧州的产业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沧州市在承接引进中,塑造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形成了汽车全产业链、服装全产业链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产业联动发展。

  四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一体化水平是影响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都市圈的营商环境亟待整体提升和结构性优化。要进一步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提高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

  此外,还需继续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比如完善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制度,搭建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机制;比如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安全格局。从立体化的基础设施到立体化的机制建设,现代化的首都都市圈一定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杨维凤,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法治化

    孟庆瑜等编著的《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政策法律问题研究》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重要课题,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法律的作用。[详细]
  •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详细]
  • 聚焦“三力”促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事关国家战略布局,更是为了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激发京津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潜在动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