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贤明:继续做好消费复苏文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需要继续做好消费复苏这篇文章。
我国消费仍有巨大的潜力。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4万亿元,重返40万亿元的关口,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从居民消费水平看,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2019年增长11.8%,两年平均名义增长5.7%,有效扭转了2020年下降的局面。在消费结构方面,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2021年比2020年回升了1.6个百分点。这表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居民消费结构在逐步修复。
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消费增速下降、消费复苏尚未完全到位的特点还较突出。当前,我国释放消费潜力、稳消费还面临较大压力。比如,2021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为1.7%,环比出现0.18%的负增长;在服务消费方面,2021年服务消费占比仍比2019年低1.7个百分点,尚未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水平。
应当说,消费增速下降,既有疫情冲击的影响,也有非疫情因素。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出10个方面的举措。在加快落实好这些举措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应针对破除制约消费复苏的因素,加大综合施策力度,推动消费潜力释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第一,加快完善疫情精准防控体制机制,减少对服务型消费的冲击。2021年消费增速下行,疫情不时散发冲击是重要因素之一。这对聚集性、接触性的服务业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加快构建精准化的疫情防控体系,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关键。比如,2021年国庆档票房达到43.87亿元,创下票房历史第二好成绩。这也表明,只要精准防控做好了,稳消费是完全有条件的。从各地情况看,尽管精准化程度在逐步提升,但有的地方仍需加快优化。为此,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提升防疫精准化水平,尽量减少对服务业的冲击,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第二,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规模近13.1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4.5%。稳消费,需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流通”,全面推动吃住行及旅游、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在线化,促进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结合,提供个性化、便利化服务;支持企业开展线上促消费活动;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模式,支持百货商超、连锁便利店、专业市场等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一体化转型。
第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扩大服务消费有效供给。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既要依靠国内市场,也离不开国际市场作用,离不开进一步扩大国际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这就需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发挥进口博览会、消费品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扩大优质商品进口;在服务领域,尽快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优化海南跨境服务贸易清单,扩大服务进口,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高端服务消费的需求。
[作者匡贤明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
做好低碳消费这篇大文章
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导致的居民生活碳排放不断提升,如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低碳消费,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大有裨益。 [详细] -
糖品“精洁化”消费理念逐渐兴起
糖,作为一种普通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充斥于市面,我们均有一定的食用或不同程度的接触,司空见惯而多见不怪。 [详细] -
“三驾马车”仍需提速升级
新发展格局要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提速升级,需要更高质量的投资、消费升级和高水平的对外贸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