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中国与中亚国家命运与共
今年1月初,中国分别迎来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纪念日。30年间,中国秉承“睦邻平等、互信互利”原则,从第一时间与独立伊始的中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发展到与中亚各国成为不同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历程不仅给该地区的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整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深化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关系注入了巨大能量,也使全方位的双边和多边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充分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亲、诚、惠、容”理念的深层内涵。
政策沟通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共筑命运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回望过去,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节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1年)着重于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边界问题,确立发展双边关系的前提和主要原则,围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达成共识。第二阶段(2001—2013年)致力于共同打击“三股势力”以及与偷运武器、贩卖毒品有关的跨国犯罪活动,政治互信在上海合作组织和睦邻友好条约的双轨框架下得以增强。第三阶段(自2013年起至今),依托常态化的高层互访和政府间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国家发展战略的务实对接,利用政策和法律工具为地区经济进一步融合“开绿灯”。新冠肺炎疫情未能阻断中国和中亚国家的联系,各国正携手探索维护政治沟通的新路径,元首级和部长级的“电话外交”和“云外交”广泛推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与中亚国家不断提升战略伙伴关系水平,彼此成为各自发展道路上可信赖的坚强后盾。
设施联通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优先方向。截至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已形成集铁路、公路、航空、能源、电力、信息为一体的合作形态。在疫情冲击下,中欧班列的进出境列次实现了逆势增长,其中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独占鳌头,彰显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互通有无的稳定性。我国参与的一系列“补旧建新”项目,如双西公路、中吉乌国际公路、瓦亚铁路、安帕铁路等,为巩固中亚地区多式联运一体化添砖加瓦。覆盖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西北机场群,通过增设航线,服务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员和物资流动。作为欧亚大陆重要的“资源血脉”,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保障了供应国、过境国、消费国的安全和发展。我国助力的一大批电力工程项目,如达特卡-克明输变电工程、杜尚别2号火电站、比什凯克热电厂等,缓解了中亚部分地区供电紧张的局面。两届中国-中亚北斗合作论坛成功召开,预示着中国卫星系统造福于中亚人民生产生活的美好愿景。
贸易畅通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建交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由寡到繁,我国已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和投资来源国。1992年至2019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从4.6亿美元增至463.4亿美元,增幅达到100倍。得益于运输网络、海关程序、电子商务平台等便利化条件,双边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进出口互补性日益增强。中国的出口商品以服装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能源、矿产品、农产品和化工产品为主。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对中亚五国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约150亿美元,主要用于油气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加工、各类基础设施、物流产业园区等领域。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为代表的一连串大型示范项目,激活了数以万计的工程合同、中外企业和就业岗位。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贸往来的运行节奏和前进方向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与中亚国家正努力推动地区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蕴藏着充沛活力。
资金融通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共筑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发展至今,不论政策性银行层面还是商业性银行层面,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都取得了明显进步。自2011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中亚国家的央行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扩大人民币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建设银行、陕西长安银行、中信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等中资机构,通过设立海外子行、收购外资银行股权、投资建设金融机构等方式,不断织密我国在中亚地区的金融网点布局。中国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的本币结算,开展人民币与他国货币直接挂牌交易,降低贸易投资的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凭借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非居民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跨境人民币直接清算网络已全面覆盖中亚国家。在传统贷款融资基础上,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欧亚合作基金、中哈产能合作基金等金融平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新的资金渠道。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仍存在升级空间。
民心相通是中国和中亚国家共筑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30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旅游等领域的人文交流日益活跃,相互认知水平与建交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欢乐春节”文艺演出和中亚国家特色文化展举办了数百场,使民众不出国门就能领略到对方的灿烂文化。以“丝绸之路”为抓手,形式丰富的文化论坛、媒体合作论坛、国际艺术节和国际电影节,唤起了各国对“丝路精神”的共同记忆和强烈认同。中国在中亚地区已开设十余所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和来华留学人数越来越多。为此,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协定。除了教育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学合作中也发挥关键作用,推进了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应用技术合作平台建设、学术交流机制搭建等工作。同时,医疗机构开展了病例远程会诊、跨境医疗诊治、医疗技术传授等服务,以“互联网+医疗”模式帮助中亚国家提升医疗水准。我国还与中亚国家筹备推出“丝路签证”,使拥有独特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中亚地区成为中国游客的新选择。
过去30年,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站在“三十而立”的历史新起点,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中国+中亚五国”外长会晤上提出的五点建议描绘了发展图景:一是坚持团结抗疫,共筑卫生健康共同体;二是坚持开拓创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先行区;三是坚持开放合作,共创亚欧大陆互联互通大通道;四是坚持和衷共济,共铸地区形势稳定锚;五是坚持交流互鉴,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作者:孙秀文,系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