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
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宣告了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大进展,也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目标是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严格保护起来,已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或地处青藏高原、或横跨秦巴山区、或位于热带雨林、或穿越武夷山脊、或坐落东北林海,不仅呈现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及资源禀赋,更充分体现了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全民公益性、国家代表性的国家公园理念。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善国家公园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展开,既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又强调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更强调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有机融合。
国家公园的生态和资源属性,决定了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发挥其生物多样性“宝库”作用。一是全面提高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积极推进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开展国家公园生态空间脆弱性评估、生物多样性风险预警监测,建立完整的资源资产资料库和数据存储系统。二是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顶层设计,大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主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方法及适用性研究,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完善国家公园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建设,加强自然资源应急管理。三是开发绿色金融和气候金融产品,吸引金融机构为国家公园气候项目融资,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服务“双碳”战略。
国家公园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要以共同富裕为蓝本,推动园区内外社区居民增收。要妥善处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以“保生态”促进“保民生”,在稳固国家公园原有保护力量基础上,创造更多生态公益岗位,创新保护增收形式。二是探索实施园区内外社区居民普惠性政策,如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在就医入学等民生保障方面提供便利。三是深层次挖掘国家公园文化,鼓励支持传统文化与人地和谐有机衔接,将文化传承、社区建设与国家公园发展深度融合。同时,积极尝试园区内特许经营,增加社区居民增收渠道。
国家公园的经济属性,决定了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还要聚焦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绿色转型。一是强化园区内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扩充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区的绿水青山“长期存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借助“双重”规划等区域保护修复工程,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推进战略区传统产业转型、换代升级,助力绿色发展。二是在国家公园建设中,鼓励、支持引导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如绿色有机畜牧业、有机特色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三是充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完善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转移支付分配机制,以及生态产品标签等以生态溢价为主要特征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利益分配机制,“变现”绿色生产力,推动“两山”转化。 (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冰)
-
刘旭:秦巴山脉区域要在保护中发展
生态高地、资源富地、文明发祥地与发展滞后、经济洼地的强烈反差,使得秦巴山脉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非常突出。[详细] -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设立国家公园,能够有效整合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和周边生态价值高的区域,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有效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问题,从而整体提升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