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李国祥:牢牢攥紧种子安全关键钥匙

李国祥 发布时间:2022-05-10 08:40:00 环球时报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最重要生产要素,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对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具有决定性影响。要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藏粮于技,做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农作物种子为什么必须实现本土化?首先,农业生产也是生物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一个外来物种未必完全适宜本地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同时,引进物种也要进行适应性选择,一个地方的优良品种,直接引进到另一个地方,可能就会成为劣质品种。

  更重要的是,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饭碗要装中国粮,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从现代种业创新过程看,现代种业创新本质上是在浩瀚的种子资源中找到有价值的遗传基因,再通过选育、繁育等复杂过程,生产出可供农民选用的种子。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科技经费投入,成功之前要经历无数次失败,最终才有可能育成农产品加工企业更愿收购、农民更加喜欢种植的种子。

  从现代种业创新主体来看,当前现代种子研发的生物资源、选育技术和推广应用往往由生物技术类的跨国企业来控制。这些跨国企业通常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对优秀人才吸引力强,育种主要以农民选择为导向,遵循育种规律,容错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目前较成功的生物技术类跨国企业,主要由一些西方国家主导,这与这些国家现代种子创新起步早、积累多,国际资本市场发达等因素直接相关。

  如果技术无国界,那么这些在西方国家注册或上市的生物技术类跨国企业,能够通过选育出优良品种向全世界推广,生产出优质农产品,从而造福世界。然而遗憾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出于地缘政治目的,对包括生物技术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及相关个人,通过直接干预和制裁等手段,迫使其在特定国家和地区停止供种,使现代种子也成为西方一些政治势力谋求地缘政治私利的工具。俄乌冲突爆发后,受西方制裁俄罗斯的影响,一些育种跨国企业宣布停止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所有非必要业务”,就是生物技术类跨国企业被工具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一旦这些跨国企业被当作政治工具,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种子服务体系将会遭遇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原因在于,目前全球在农业生产上具有优势的现代种子,单产水平较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免去打药与除草,种植省力,深受加工企业青睐,便于打造品牌,农民种植后销路也好。但是,与传统种子不同,现代种子的各种优势只能在种植的第一代表现,农民无法留种,农民要用现代种子,只能不断地从市场上购买。与此同时,农民选用现代种子,也就意味着要放弃传统的种子及服务体系。因此一旦跨国种子企业中断推广应用服务,农民会变得无所适从,短期内农业生产所受的影响不言而喻。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从科技竞争的角度来说,种子选育属于生物技术前沿科技的一部分,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谁抢先占据了种子研发前沿的制高点,谁就能占据重要位置。按照相关规定,谁获得核心种源的知识产权,其他种子研发主体要么必须付费,要么不能使用该核心种源。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当前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总体有保障。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为自主品种,玉米自主品种占90%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自给,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实现了粮食生产基本用中国种子。

  接下来,中国要加快构建特色现代种业体系,着力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种业科技支撑,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强化资金保障,组织精干力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优先开展生物育种和基因编辑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不断培育出更受农民欢迎、更好满足社会需要的优良品种。今年开始,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同时也要指出,多年来,不少跨国种子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在科技攻关育良种、端稳中国人自己饭碗的同时,也要继续让跨国种子企业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