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挖掘和发挥传统农事节气文化的重要价值

隋 斌 发布时间:2022-06-22 09:04:00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传统农事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农事节气文化的重要价值,使其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传统农事节气蕴含着科学的农业知识,对于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人们按照农时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提供了科学指导。依照节气加工制作的农副产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品供给,而且能有效带动农业产业发展,赋予农副产品更高品质和更高经济价值,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如一些地方在白露时节酿酒,在清明、谷雨来临时制作明前茶、雨前茶等,有效提高了相关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了农民增收。节气文化活动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与审美情趣,蕴含着孝老爱亲、睦邻友群、崇敬先民、爱国爱乡等中华传统美德,既可以调适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活节奏、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也可以为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滋养。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传统农事节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推动传统农事节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已有国家级节气类非遗项目约50项,省级约90项,市级约110项,还有很多未被列入非遗名录的节气习俗在乡村广泛流传。值得一提的是,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立了保护传承联盟,其保护和传承呈现出工作机制完善、内容形式多样、参与主体多元的特点。我国在农历秋分日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盛大节日,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脱贫攻坚中,一些地方推出了“节气+扶贫”模式,根据二十四节气组织不同主题的帮扶活动,不仅促进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而且助力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双丰收”。还有一些地方推动传统农事节气文化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节气文化,绘就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如江西婺源篁岭古村的立秋“晒秋”、浙江三门杨家村的冬至“祭冬”等,均已成为保护传承传统农事节气文化和“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美丽乡村建设的范例,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大力挖掘传统农事节气文化遗产,推动其进一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乡风文明进步。一是合理利用节气文化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节气文化旅游活动,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作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农业品牌,推动农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传承节气文化生态智慧,通过发展观光农业、推出主题活动等方式,将节气时间与乡村空间融合,引导人们亲近乡村、回归自然,持续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弘扬节气文化传统,创作节气文化作品,创新节气文化表达方式,吸引和造就一批乡土文化人才;推动节气文化更多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鼓励举办节气文化体验活动,促进代际传承;采取有效措施,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更多地开辟节气文化展示场所,保护传承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气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四是发挥节气文化道德教化功能,将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勤于劳作、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作者为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研究员)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