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 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服务型制造基于制造的立场考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强调牢牢把握强化制造能力这个根本和关键,并通过融合服务、优化服务来推动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是产业融合的一种基本形态,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推进服务型制造对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制造业正在向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型制造方向升级。在此过程中,单纯依赖制造业本身的创新能力已难以完成转型升级的更高要求,亟须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科技与信息服务业为支撑,通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嵌入制造过程,推动制造企业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乃至“制造融合服务”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效化、高端化和服务化。
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需要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趋势,在大力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智慧工厂和工业互联网的同时,更加重视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尤其需要以全局视野、战略眼光全面认识服务型制造在新时代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既立足当下稳经济增长保产业安全的现实需要,又在放眼对外开放大局下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宏大目标,把服务型制造作为以产业融合方式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路径和工作抓手。
制造业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创新性实践的重点方向
国内外大量企业实践表明,在新一代使能技术的支撑与赋能下,通过战略调整和组织变革,无论是大型制造企业还是中小型制造企业,无论是离散型制造还是流程型制造,无论是工业品生产还是消费品生产,无论是中间产品生产还是终端产品生产,几乎所有制造行业都存在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制造业企业应主动开展服务型制造创新性实践,并重点把握以下内容。
制造业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创新性实践,需要认清规律把握趋势,勇于突破传统产业组织的束缚。制造和服务深度融合引领的产业演进与变革趋势,遍及实体经济中几乎全部生产性活动,这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虽然服务型制造并非产业演进大潮中的新事物,但现实当中敢于放弃传统工业生产组织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追求,坚定不移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制造业企业占比并不高。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阻碍不仅包括组织刚性、资源和能力约束、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还包括传统企业发展理念的约束。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不断提升认识,勇于改变传统经营管理方式,紧紧围绕终端市场需求,依托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实施以提供全方位融通服务为目标的战略管理、资源配置、组织方式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创新,主动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制造业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创新性实践,需要跨产业、跨产品开发新市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物,跨产业、跨产品、跨场景发展是其显著特征,跨界融合发展、协同的产业组织方式极大扩展了制造企业的生产范围,打破了由传统产业分工和技术体系所定义的产业结构体系。企业若想将制造和服务要素融通配置实现交叉重构,必须跨产业、跨产品开发新市场,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沿产业链上游,企业可以拓宽研发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等市场;沿产业链下游,企业可开辟生产性金融、信息增值服务、代运营服务和远程运维服务等市场;从全产业链入手,企业可拓展工程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赋能等市场。此外,传统的生产型企业与客户的交互界面以交易场景为特征,而服务型制造企业与客户的交互界面在于功能与体验相融合的应用场景,强调跨产品应用场景的丰富性。通过创造跨类、跨界产品的应用场景来激活、拉动市场需求,是当前服务型制造企业创新战略管理和经营策略的重要内容。
制造业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创新性实践,需要通过创新加快形成新模式、新业态。各类制造业企业在尝试服务型制造创新性实践时,应按照产业融合的理念重塑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例如,依托智能制造突破企业资源边界和运营边界,将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综合集成,以信息流、数据流为核心,形成以客户价值增值为目标的数据采集、挖掘、分析和应用服务,进一步提升制造企业的商业价值。再如,抓住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机遇,推动全球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向面向客户终端需求的服务环节延伸,积极参与服务型制造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通过取得国际认可的服务资质带动装备、技术、标准、认证和服务“走出去”,以制造和服务融合的生产方式确立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引领地位。
为促进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有利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级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等举措,在营造氛围、深化应用、完善标准、健全服务、促进区域合作、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为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营造良好环境。
加大与产业融合相关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推进服务型制造创造条件。产业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共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与产业融合相关的产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技术性设施和组织性设施两类。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服务型制造的全面实施依赖于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算力为代表的技术类新基建的更广泛覆盖。与此同时,服务型制造强调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需要建设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性基础设施,营造新产业组织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氛围,包括能够形成服务型制造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以及服务于创新成果转化和新市场开发的应用场景公共平台、区域共享制造平台等。
着力激发中小制造企业活力,形成国内国际市场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中,倾向于小型化、轻资产、分散经营,大量中小制造业企业有望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壮大。为此,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等方式促进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构建新型的“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协同发展关系,鼓励大企业将产品和服务融合的产能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向中小制造企业开放,通过技术、设计、流程、渠道、品牌的外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并发挥中小企业小而专、小而精、多样化、灵活化的优势参与到国际国内经济循环之中。提供更多针对中小制造企业的应用场景,助力其创新创造成果尽快在市场上打开局面。支持中小制造企业寻求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融合,形成集群式的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服务生态系统。
(作者:罗仲伟、刘树龙,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服务型制造研究院研究员)
-
洪群联:释放5G更大潜能
工信部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5G基站已累计开通185.4万个,其中二季度新增基站近30万个,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详细] -
苏丽锋:激发制造业的稳就业促就业潜力
在国内市场中,制造业要抓住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契机,推动传统制造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扩容提质。 [详细] -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人民时评)
前不久,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十年发展成绩单公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