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以高质量农业教育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刘月秀 发布时间:2022-10-09 08:37:00 南方日报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这为农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价值引领。农业教育履行社会职责的根本出发点是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有效路径,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人才与智力支撑,助力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农业教育的战略定位:振兴中国农业

  农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为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教育承载着不同的梦想,诠释了爱国爱农、振兴农业的真谛,为我国“三农”事业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如丁颖、卢永根、刘耀光“三代院士,两脚泥巴”演绎了我国水稻研究领域“一脉师承”的佳话。新时代的农业教育迎来发展新机遇。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不断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5%,农业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逐步过渡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这意味着我国新时代农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农科教育的时代使命:服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涵盖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现代化,即通过农业现代化,实现对农业的工业化武装、技术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市场化、集约化和高效益的产业,使农村成为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家园,使农民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

  新农科教育就是要服务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这是对传统农业教育的“提档升级”,通过与文科、理科、工科、信息科学等学科融合,尤其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转型,走向绿色发展、健康引领、智能装备等多元模式的未来农业。协同提升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的建设,服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新农科教育的时代使命。新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之业,也是绿色融合发展之业,通过重塑新农科教育链、拓展现代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发展;新乡村是产业兴旺之地,也是生态宜居之地,通过新农科教育,把农林院校的人才、智力和科技资源持续辐射到广阔农村,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民是“三农”的建设者,也是“乡愁”的守护者,通过新农科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输送有志于扎根农村和返乡创业的农科人才;新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和绿色基调,通过新农科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教育和农业主管部门、涉农高校要聚焦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使命,持续推进农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新农科教育为统领,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出发,突破农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打赢“三农”问题翻身仗;加快培养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对未来农业的适配度。

  农业教育的战略选择:面向广阔农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农业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扎根中国大地办高质量农业教育,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科技带进田间地头,让农业农村成为新一代青年学子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持续提升服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能力,这是农业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目前在人才方面最大难题是人才不愿扎根农村、依托农村、发展农村。大学生本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但真正愿意到农村基层的大学生很少。农林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现代农业产业链,构建完善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链,一方面以培养“学农、知农、爱农”的卓越新农科人才为目标,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在农业现代化中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密切与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多方合作,持续协同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业教育要心怀“国之大者”,聚焦农业核心科技特别是“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接地气且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面向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大需求和重要任务,在智慧农业、种业芯片、现代农业装备等领域重点攻关,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借力数字经济新引擎,以大数据驱动大智库,加快推动农业数字赋能,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构建党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融合机制。充分发挥高等农业教育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乡村振兴、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员服务岗等载体,以党建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发展;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发挥农业院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以及毕业生覆盖面广和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将学校科研成果直接从农业院校推广到农业、农村、农民;构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专家和农村基层科技人员的互动沟通,一方面发挥专家教授的科研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科技人员的科技推广优势,实现科技成果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的及时有效转化,打通科技服务农业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博士、教授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县域电商开新局,重在数字富民

    前不久,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强国建设成就。我们应当认识到,县域电商开新局,重在“数字富民”,发力点在强流通、建生态、创品牌。[详细]
  • 李国祥:缓解全球“粮荒”,中国做了什么?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异常灾害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加剧。虽然经过多方努力,部分粮食供给增加,价格水平目前总体趋于回落,但全球粮食危机整体并未出现显著缓解。[详细]
  • 以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提升就业人员收入水平;搭建产业带直播基地等电商平台,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革新农业零售体系,拓宽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详细]
  • 把握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着力点

    U020220809294632877637.jpg
    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只有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创新基地平台落地、提升农业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加速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