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张可云 发布时间:2022-11-01 08:41:00 光明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与应有之义。根据二十大报告的要求,通过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必将形成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及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要求各地区实现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的整齐划一,而是应在符合各地区实际的情况下,通过发展谋求各地区之间的协调与动态平衡,在突出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完善区域规划与政策,既要避免各类要素、资源在各地区间分配的平均主义,更要杜绝产业结构雷同和发展模式照搬的现象。各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仅要考虑本地资源禀赋等内部条件,更要兼顾自身在整体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优势区域应当进一步提升集聚效率、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壮大规模经济效应;非优势地区要加快弥补薄弱环节,增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在各地区均按照其实际条件与功能定位形成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强化彼此间的协作联系,以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是各地区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相对平衡,必须用辩证思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并加强各战略之间的统筹协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应通过不断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等举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协调职能,进一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具有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来已久,区域协调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依然面临极大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较长时期内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举措,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来区域发展值得长期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三个方面,这为未来治理区域问题,实现落后区域尽快步入现代化轨道、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指明了方向。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不断调整与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与重点,全面部署旨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提出并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这一系列战略与措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例如,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时代十年来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此外,在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患有城市病的中心城市的非核心功能疏解,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以及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述成就的基础上,未来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与方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携手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各地区应立足本地优势,充分依托国内生产网络,抓住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机遇,明确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思路、方向与路径,完全融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充分借助其他区域的优势弥补自身发展短板,不能搞“区域小循环”。各地均按照自身定位、凭借自身优势融入国内产业链体系,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为空间载体,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各区域同样需要优化内部空间布局。注意合理规划空间开发强度,避免在区域内形成同质且功能联系不强的多个子中心。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不断依靠合理集聚的中心城市打造本区域的增长极,进而带动城市与区域整体发展,有效避免因过度分散而使本地陷入低水平的空间平衡。

  防范化解区域经济新风险。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在新的时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做好统筹规划,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坚决防范化解区域协调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各地区应协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探索联防联控新机制,利用庞大的国内组织管理网络稳定区域发展。整合国家相关的防控与管理机制,为处理相关区域问题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未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将面临各种新的考验,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冲击还有可能发生,只有时刻坚持底线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化解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风险与新冲击,才能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塑造数字经济新动能。数字经济是新的时期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国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传统经济发展动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效力有限。在传统发展模式中,地理区位和要素禀赋的限制使得欠发达区域借助其他地区优质要素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难度较大,因而这类区域很难实现发展转型与赶超。所幸的是,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数字技术正在持续打破空间限制、引导各类要素充分流动,这为形成强大数字经济新动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数字化浪潮中,各区域可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弥补自身在要素投入等方面的不足,利用本地竞争优势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可借助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项目弥补自身在传统公共服务上的不足,有效提升发展机会和发展质量的平衡性。对于相对发达的区域而言,数字经济为实现城市精准管理、制造业高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进而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对于老工业基地而言,数字经济是其突破长期徘徊、倒退困境的重要机遇,这些区域可不断将数字经济渗透至当地传统优势产业,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张可云,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史育龙:先行先试加快转型升级

    以山东为样本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详细]
  •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十年来,知识产权创造与创新指数不断攀升。知识产权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详细]
  • 黄勇:深化改革激发动能转换活力

    2022年上半年,山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717亿元,同比增长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增速超过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进出口总额增长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详细]
  • 我国自动驾驶产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

    自动驾驶车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基于我国汽车产业、基础设施及自动驾驶产业链特点,对加速推进我国自动驾驶技术与产业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