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琪嘉:培育专精特新要靠长效机制
专精特新企业以技术实力著称,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是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就是通过精耕细作锻造更多“一技之长”,为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积蓄力量。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到了重要阶段和关口,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蓄力赋能,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明确具体方向和路径,把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成吸引、培育优质要素,最终产生更高水平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大处着眼,立足的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大问题,题中之义就是抓紧补短板、锻长板。从当前国际产业竞争实际看,“大而全”固然可以积累规模优势,但如果没有一些“小而精”的市场主体支撑,产业发展很难在价值链位置上有所突破。从这个意义上看,补短板、锻长板,重要的突破口是要培育一批甘于久久为功、精耕细作、竞争中有“一技之长”的企业。久久为功,就是要聚焦主业,盯住一个细分领域,而不是“玩套利”“赚快钱”;精耕细作,就是在工艺上要不断迭代,精湛的制造工艺只有在日积月累打磨中才能形成;一技之长,本质上是前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判断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标准。以技术优势夯实产业链韧性、提升稳定性,现代化产业体系依赖的基础才能更牢固。
小处入手,重点是充分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在培育方式上顺势而为,形成长效机制。专精特新企业有自身特点,从其形成实践看,很多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从而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微观层面的深度融合。打造专精特新企业,还是要靠企业苦练内功,强化精益管理,加强技术迭代升级。当然,政策上的引导也不可或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氛围,打造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和基地,在要素保障方面给予普惠性支持,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至关重要。长效机制,离不开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支撑机制运转的产业运行规律和技术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中小微企业应瞄准所属细分行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走稳从技术到生产力的“最先一公里”。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还要在一些具体领域提前布局,形成产业、企业良性互动的局面。当前,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进程加快,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催生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这些前沿技术的产业链条长,涉及主体多,客观上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难得机遇。在这些新赛道上,引导企业自主选择合适的产业路线和经营模式充分竞争,产生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形成的发展经验是珍贵的,为下一步健全相关机制、精准完善各类支持政策提供了扎实基础和参照。
此外,还应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方面下功夫。同一产业链条上不同规模、不同细分领域的企业实现空间、要素协同,有助于降低资源配置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分散企业创新初期面临的风险,同时可以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形成的创新生态也有利于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涌现。其中,产业链知识技术流动机制是协同的重要内容,这一机制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共享集成,避免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出现“单打一”的情况。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目标在于“做强”,要辩证处理好发展质量和规模之间的关系。从国内外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历程看,专、精是放在首位的,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产业链条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丝毫不逊于大型企业集团。片面追求企业规模,企业很有可能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与差异化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我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坚持目标导向,持续在制造工艺方面系统积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微观基础将更加牢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室主任、研究员 魏琪嘉)
-
坚持新粮食安全观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中国坚持新粮食安全观、加强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对促进全球粮食安全合作、推动全球共同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
沈丽霞:中小企业脚踏实地向春天
经济发展离不开信心支撑。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详细] -
数字技术为传统农业带来更多可能性
以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数据要素与农业全过程、全产业链有机融合,实现劳动替代、精准投入、环境监测、智能决策等,正驱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