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以数字化赋能国际传播

崔乃文 发布时间:2023-03-30 08:43:00 光明日报

  今年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时代背景下传播战略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在国际传播领域,同样面临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国际传播规律变化。我国的国际传播要顺应大势、统筹推进,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运用贯穿国际传播各方面全过程,以数字化为国际传播赋能。

  树立数字化思维,全方位推动国际传播数字化变革。数字化赋能不是简单的“互联网+”,而要从思想、组织、人才、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向数字化变革迈进。首先,要从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上体现数字化理念,推动国际传播数字化转向,加大国际传播的数字化投入,将资源力量向数字化发展倾斜。在加强外宣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注重数字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加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进而打造具有数字化思维、拥有数字化信息技术,具有强大引领力、影响力、传播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其次,信息技术的变革不仅带来传播渠道的变化,更影响着受众对各类信息的阅读习惯、心理预期与接受方式,国际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要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要把握网络热点、运用网络语言、加强网络互动,呈现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国际传播内容,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亲和力。通过视频、音频、游戏等多种方式,打造立体化、多样化的内容呈现。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以AI、VR、AR、4K等技术为我国国际传播内容赋能,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内容吸引力与传播效果。

  拓展数字化渠道,系统性推动国际传播多平台覆盖。信息技术革命为我国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机遇。因此,要坚持内容为王和渠道制胜相结合,主动进网用网,利用各类数字平台,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推动更多力量通过互联网发声。与此同时,近年来各国不断强化数字平台管理,也为我国国际传播提供了警示与借鉴。要树立系统观念,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安全可控的国际传播数字平台渠道,建好用好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社交媒体。努力推动我国数字平台“走出去”,吸引外国受众,培养用户黏性与使用习惯,扩大我国数字平台的国际使用人群,搭建我国国际传播可信可控的网络平台体系。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平台,积极建立账号、更新内容、运营互动,借道行车、借船出海,增强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保持我国国际传播的持续力,提高我国数字平台的吸引力。通过“一建一用”,拓宽国际传播渠道,增强数字化国际传播的安全性和持续性。

  善用数字化技术,多维度推动国际传播精准化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有利于了解各国国情和受众特点,把握好不同区域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性格、风俗习惯,以及不同受众群体的受众画像、接收习惯、内容偏好等,进而根据不同国情与受众特点,以其各自喜闻乐见的内容、载体、形式开展精准化分众化传播。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使准确、及时把握传播效果成为可能。要通过及时抓取传播效果数据,了解我国国际传播实际效果,把握受众偏好变化,确定我国国际传播关注重点与传播方式,优化国际传播战略与资源投放布局,全面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其中,年轻人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媒体上的大部队、国际舆论场中的生力军,更是国际环境、国际关系的未来。尤其要关注国际传播中的年轻受众,通过年轻人喜爱的平台渠道,用年轻人青睐的形式样态和熟悉的话语,向全球年轻人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上网人口达49亿人,大约占全球人口的63%,其中2020年全球网民增长率达到10.2%,为十年来的最高速度,人类加快进入数字生活。数字革命给我国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挑战、新机遇。以数字化为国际传播赋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我们要加快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国际传播各方面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崔乃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