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夜间文旅助力城市发展

周凯 发布时间:2024-01-30 08:49:00 光明日报

  1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全国各地有102个单位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是指依托各地现有发展情况良好、文化和旅游业态集聚度高、夜间消费市场活跃的空间场域,如街区、场馆、景区、文体商旅综合体等,进一步释放其促进文化和旅游发展、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等功能,逐步建成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突出的夜间文化服务的新业态新场景新空间。

  电视剧《繁花》让上海的黄河路火爆出圈,也让霓虹灯下的“夜上海”显得分外迷人。夜生活是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也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北京的前门大街、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成都的春熙路、重庆的洪崖洞等,无一不是这些城市享誉全国的闪亮名片。构建有活力、有质量、有特色的夜间文旅新生态,正在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夜间文旅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夜间文旅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城市,本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在夜晚外出消费的偏好更为显著,每晚6时至次日凌晨2时堪称城市消费的“黄金时段”。结束一天工作之后,人们带上家人或约三五好友一起打卡网红餐厅,紧随其后的是购物、观光、娱乐、养生等活动,实际形成了一套涵盖“食、游、购、娱、体、展、演、住”一体化系统性的消费模式,生动体现了“夜色搭台,经济唱戏”的巨大能量。同时,夜间文旅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就业。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商业业态、精准化的细分领域、差异化的消费场景。这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吸纳更多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更多创业机会,有助于实现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助力民众增收创收、激发城市活力三者同向同行。

  夜间文旅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动能。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实际上也是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倒逼城市治理提质增效的过程。一方面,要守住安全的底线。诸如人身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既是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要抓住服务的主线。各地应尽快制定完善促进夜间文旅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属地责任要求,提升服务能级。从周边环境整治到夜间噪声管理,从公共交通配套到停车场设施完善,从油烟污染监测到垃圾分类处理,唯有持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方能提升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吸引力和软实力。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发展夜间文旅要顺势而为、精细精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实现安全、人性、精准的高效能高水平治理。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既是一道经济考题,又是对城市治理水平的新考验。

  夜间文旅是提升城市文化品格的新赛道。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底蕴,也是发展夜间文旅产业的关键所在。逛夜市、吃夜宵、去夜游往往是许多地方“夜经济”“夜生活”的主要内容,有时候难免给人一种同质化之感。发展夜间文旅有助于挖掘与展现每一个地方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风格。城市在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传统文化与民众现代生活相连接,让每个人都变成传统文化的热爱者、认同者和传播者。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必须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创新地域文化基因的崭新表达。善于设计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的“打开方式”,生成一批可看、可听、可吃、可用的“爆款产品”,推动国风创意、国潮设计、国货文创更好走入日常生活,让市民和游客把本地的文化风情“带回家”。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元素、国际风范的文旅体验新空间新场域,让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传统可触摸,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生动注脚,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烟火气、文化味、幸福感。

  (作者:周凯,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