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发展
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改善人民文化生活品质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总书记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征程上,我们要把社会化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深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坚持政府主导推进社会化改革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国家“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广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但也应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相比,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程度、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资源利用效率等都还有继续提升空间。要顺应人民文化消费新需求,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化、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以需求为主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专业化运营,以社会化激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型升级。
完善社会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管理规范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文化政策法规,明确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广州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探索,但由于微观政策、激励机制等原因,公共文化机构推进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有待激活。可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做法经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更加开放、创新和突破的公共文化改革发展举措,有效引入社会力量盘活城市文化资源,破解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要通过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规范服务标准、加强政策保障等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运营、艺术教育普及、全民阅读、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等方面,完善多元化社会化供给新模式,加快形成有利于激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着力推动文化供给由单一的政府部门向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文化志愿者共同提供转变,将相关文化部门的“独唱”升级为社会力量的“大合唱”。
要补齐短板弱项,拟定出台更加协同配套、操作性强的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管理规范、具体实施标准和指导目录,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改革纳入广州市年度重点改革项目,既监督公共文化机构保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又鼓励其盘活公共文化资源,打造提升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同时,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多元主体,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有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既丰富多样又规范严谨的发展局面。
激励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积极对接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生活需要,主动担当作为,加强统筹谋划和运用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着力推动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提质增效。
通过创新政府购买、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等方式,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管理监督与激励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开展特色化、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将文化文物单位开展文创产品开发和创新文化服务的经营收入通过专项扶持资金方式返还,继续用于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通过经济激励、名誉褒奖和资源回馈等方式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和服务供给,允许社会力量提供优惠收费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保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鼓励以联合创作、机构赞助、社会众筹等方式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多维度开展文化惠民服务。大力倡导文化志愿服务,做大做强文化志愿服务品牌,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
推动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持续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通过完善引导激励机制,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水平,扩大优质文化供给。以科技赋能、数字驱动,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加强与社会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合作共享,不断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以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供给。
坚持创新驱动、文旅融合,拓展文物IP授权、特色项目打造、文创产品研发、特展临展、定制讲解、主题研学等方面的文化增值服务,不断开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新阵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增加夜间公共文化活动和产品,开展图书馆之夜、夜游博物馆、市民艺术夜校、知识创新与分享沙龙、人文艺术博览等活动,提升文化服务品质,创新内容模式、探索表达形式、健全工作机制,用好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渗透力强、互动性佳、可流动、可复制的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项目。
因地制宜提升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水平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本地特点,贴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不同特点,着力构建具有明显区域文化符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着力提升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改变“政府办、群众看”的传统公共文化供给模式,更多采取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好融入群众生活,更好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
在历史文化、革命文化资源丰厚的区域,要充分挖掘当地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强化系统保护,推动活化利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打造具有岭南风格、本土风情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古村、城乡文化微地标以及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应用场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活力。
在年轻化知识化人口集聚的区域,开展符合现代都市人群时尚、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活动,推动文化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向上下游延伸文化产业链,发展“文化+”新业态,打造文化服务社会化品牌项目,将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质资产。
在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社区或区域,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
(作者均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加快以数字化驱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肩负着扩大和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使命。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详细] -
赵超: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引擎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多地发展共同面临的难题。以县域高质量发展为引擎,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广东的创新探索值得借鉴。 [详细] -
优化营商环境,各地频出新招
最近,全国各地陆续召开“新春第一会”,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对新一年经济工作进行部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