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侯耀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16:31:00 光明日报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作出的重要论述。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一重要论述,为各地结合实际推进生产力变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体现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从唯物辩证法来看,“因地制宜”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因地制宜”不仅强调发展的特殊性、自主性和自立性,也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活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因地制宜”强调在具体发展实践中,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和具体事实,运用科学有效措施对该地区发展状况进行精确识别、精细研究和精准施策。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良性互动。从客观规律性来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在认识和运用自然、社会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发展实情制定相应政策。从主观能动性来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各地要根据其生产力发展状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路子。所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要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良性互动。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范畴。从矛盾的普遍性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需要,全国各地都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从矛盾的特殊性来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在认识把握矛盾普遍性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性矛盾具体分析和解决。所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体现了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也体现了对矛盾特殊性的把握,实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良性互动。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良性互动。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特定时空环境下实现的。从时间性来看,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生产力的发展;从空间性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具体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强调要坚持时间性和空间性相统一,既要看到同一地区生产力的历史性、阶段性,也要看到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在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良性互动中精准把握发展契机。

  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有那一时期的先进生产力发挥基础性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既有生产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产力的新样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新质生产力,主旨要义就是以历史的具体的眼光因时因地把握其特定内涵和外延。

  从历时性视角看,生产力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新”的表现也不相同。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相较于农业社会的“手推磨”,工业社会初期的“蒸汽磨”就是生产力的新样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蒸汽磨逐渐丧失了其“新”的现实性,逐渐为更高形态的“电气磨”所代替。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变革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

  从共时性视角看,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生产力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和发展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特定时空条件,在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有机统一中把握其内在本质规定和外在形态表现。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空间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从当前这个历史时期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有其特定本质规定和形态表现的。当下我们所说的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

  生产力有其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力也在经历着从落后到先进、低级到高级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能够对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当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新一轮科技变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就业增加,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生产力变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重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条件、发展状况存在着差异,客观上要求我们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因时制宜,实现生产力的精准化发展、精进式变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尊重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不搞“一刀切”。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来看,每个地区的生产力状况都有其发展特色、发展优势,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发展的灵活性来看,要跳出固有发展框架,打破思维定式,转变思想观念,灵活施策,而不是生搬硬套、只追求表面上的“统一”。从发展的多样性来看,各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长期效果,不贪图短期利益。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短跑比赛”,而是拼耐力比毅力的“马拉松”。从发展心态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幻想“走捷径”,投机主义心态亦不可有。从发展谋划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在既有发展水平上,合理配置资源,长远谋划,统筹兼顾,稳中求进,实现有序迭代更新。从发展策略来看,各地应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人才培养上实现政策的连贯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切记不要做盲动主义者。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打“特色牌”、下“先手棋”,那种“抄作业”的从众心理和“大呼隆”的“羊群效应”要不得。盲目跟风“蹭热度”、随波逐流“赶时髦”以及“乱踩节奏”“一哄而上”的主观主义做法,会造成无序竞争,浪费本地区的发展资源。各地应尊重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注重实效,理性分析,结合地域发展特色和发展优势,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