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勇闯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路”

发布时间: 2024-05-14 11:26:00 来源: 广州日报

  从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首提“新质生产力”概念,到今年初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全面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再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成为各方面极为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党和国家全面加快推进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命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命题、改革命题。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切实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并贯穿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过程。

  核心要义:以“新”提“质”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精神要义和本质特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特点、“质优”这个关键,着力于以“新”提“质”,充分发挥创新的牵引和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不断塑造我国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新格局,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新的变革、新的跃升,让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支撑。

  以“新”提“质”,就是要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不断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促进代表技术进步的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迅速壮大。

  以“新”提“质”,就是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尽快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广泛应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培育壮大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生态。

  以“新”提“质”,就是要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主角,推动创新资源不断向优质企业集聚。企业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基本载体,是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核心力量。企业强则创新强。要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锻造平台。通过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着企业集聚、向着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让各类创新型企业的腰杆子挺起来、硬起来。

  以创新的思路破除路径依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这为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路径指引和方法论遵循。

  从以往来看,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还没有完全吃透和领会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和精神实质的情况下,易出现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不顾资源禀赋急于上项目、铺摊子,什么项目热就干什么,不考虑投资回报率;有的地方不考虑当地产业基础和经济条件,搞“大而全”“小而全”,甚至为了争夺要素资源搞地方保护主义;有的地方只重当前不看长远,没有全国一盘棋思想,造成重复建设,结果“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还有一些地方只是空喊口号,作表面文章,制造盆景工程和泡沫化,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泥潭,等等。这些现象在上世纪我国发展工业过程中就出现过,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掣肘,需要警惕。总书记审时度势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起主导作用。创新不仅在于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出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根本在于真正树立起创新的思想意识、重塑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这样才能切实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依赖,以“创造性破坏”的理念革新冲破各种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尽快构建起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并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培育、建立和完善,从而形成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人文创新、思想创新的良性循环,最终推动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的跃升。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子。

  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三方面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总书记深刻研判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在先后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之后提出的又一个“新”。

  这“四个新”既实现了关于中国发展问题的理论递进,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又紧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着力解决我国发展最突出、最关键、最现实的问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战略举措和重大部署,故在加快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创造的关系。从宏观层面来看,立足新发展阶段,在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强化综合统筹和综合平衡,支持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导地方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合理确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方向。微观层面则要鼓励基层积极开拓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复制推广。

  二是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政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时出台取向一致的宏观政策,切实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上大力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新质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充分畅通流动,始终尊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三是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从产业更替的角度讲,没有永远的传统产业,产业成长总是在生命周期中完成迭代和升级,新兴产业正是在传统产业孕育发展中不断做大做强。各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观一域而谋全局,准确认识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把握好时度效,着眼当前、兼顾长远,着力建设符合本地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社长】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