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迭代发展的当下,高校外国语言文学教育不仅要承接过去、立足当下,更要面向未来,为培育未来行业发展所需的具有一定思想力、跨文化沟通与交际能力、创新力及能够适应人机协同模式的高质量专业人才,进行前瞻性部署和提前谋划。基于人工智能的外国语言文学教育,要充分把握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也要全面审视人工智能给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与新冲击,探索构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教育模式,为培育更高水准、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积蓄力量。
重塑培养理念,提高专业教育的适配度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高校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应主动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坚持推进开放办学和需求导向教学工作,为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工作提质增效提供理念指引和基本遵循。
坚持树立全局性思维。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转型变革不仅仅是“一域”之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场由内到外、由小及大的全系统与全要素转型与变革。应精准对标多方主体需要和现实发展实际,具备大格局、大视野的气魄,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价值认知,强化使命担当、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转型发展新需要、新挑战,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保障机制、结构布局等多方面发力,从而持续为外国语言文学教育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树立前瞻性思维。加强人工智能与高校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融合,应注重结合当下人工智能给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针对性布局和调整,同时围绕未来发展需要进行前瞻性布局。面向未来、立足当下,国际化文化场域对兼具语言与文化、知识与技能、技术与人文的复合型、多元化、跨学科、创新型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为增强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高校应在教育改革中实施双轨制、多轨制融合培养模式,开设科技类人文素养课程,包括“数字人文导论”“机器翻译”“人工智能概论”等,引导学生逐步提升科技人文素养,增强在相关场域的评测、编辑、分析、数据应用等数智能力。
重塑教育生态,凸显专业教育的时代化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应将人工智能渗透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加快构建时代化、创新性的外国语言文学教育生态,实现教育质量的系统跃升与蜕变。
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应以人工智能的数据采集、分析、反馈优势赋能“学校—院系—班级”多层级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工作。立足学校层面,可通过收集各职能部门、职能主体的行为表现、工作成果等,获取科学、精准的数据评估报告,继而为高校宏观管理、一体部署、顶层设计提供数据依据;立足院系层面,可通过构建涵盖宣传、组织、财务、教研、教学、教务、科研等部门的智能管理平台,调动各部门积极性;立足班级层面,教师可应用人工智能工具实现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技能水平的全面把握,实现对学生思维表现、知识结构、行为表现等的精准分析,以此为依据调整供给策略,实现教育精准供给。
由二元交互转向三元结构。应用人工智能,助力外国语言文学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课前助教环节,可利用人工智能的智能推荐、实时问答功能,快速搜集课程资源、内容素材、背景知识等,一键转码,对课程资料进行格式转化,缩短备课时长。课中授课环节,发挥虚拟问答系统和虚拟教师助手的实时问答功能,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答疑解惑服务和针对性关怀;借助口语智能训练系统,实现对学生语法、语调、语音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反馈,切实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通过智能写作平台对学生作文结构、语法等进行实时批改与评估反馈;基于大数据、大语料智能化翻译机器及各类辅助语言教学工具,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支持。课后学习环节,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设计开发的外国语言文学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可打破时空边界,以更为广泛、泛在的教育服务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提供全天候、多层次、个性化的支持。
适应共生生态,强化人文学科的文化性
高校外国语言文学教育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发展,应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陷入“技术至上”的困境。因此,外国语言文学教育转型发展应坚持守正创新,以技术为支撑,凸显外国语言文学教育的优势,助力语言教育回归人本育人初衷,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
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自信。在通识类、鉴赏类等课程中融入中华文化,在文化比较、文化鉴赏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引导学生为架起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跨文化沟通桥梁而作出努力。利用人工智能的智能推荐功能搜集、整理与本土语言相关的大量专业用语、经典文学作品与优质文章,并融入课堂教学,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建构文化身份并提升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构建沉浸式、情景化的跨文化交流应用场景,为学生提升传播本土文化能力营造高度逼真、沉浸式的氛围;利用人工智能精准构建学生“数字画像”,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知识图谱、教学策略、供给内容,以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
提升学生文化交流素养。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实施全方位的文化浸润,发挥互联网平台传播优势、大数据技术精准“把脉”和智能推送优势、人工智能内容生成优势,将与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相关的课程资料、内容素材、优质教案、经典著作、电子书籍等推送给学生,提高课余时间利用率,帮助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同时,将涵盖中外文化对比、差异分析、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的相关素材纳入培养体系,为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跨文化交流人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作者系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讲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