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运用数字技术建构旅游景区语言景观

发布时间: 2025-09-25 10:08:00 来源: 青海日报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同时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语言景观”通常指某个空间区域的公共路牌、广告牌、商铺招牌、建筑物公共标牌等语言文字符号。近几年,数字技术发展迅猛、高速迭代,已广泛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深刻改变着信息生产与交互方式。数字化浪潮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R和VR等数字技术,从景观翻译、游客体验、精准推送和智慧管理等维度赋能旅游景区语言景观建构,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的重要议题。

  运用数字技术强化景区语言景观传播。数字时代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不仅涵盖实体标牌上的语言文字,还延伸至电子屏幕、移动应用等载体上的语音与文字。其功能不仅包括提供方向、服务和解说等信息,也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功能:通过语言符号,可实现文化教育、传承与交流。因此,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是塑造中国形象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语言景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构建和文化传播成效。然而,当前不少景区的语言景观存在外语景观覆盖率低、翻译不规范、传播形式单一、互动不足等问题。以某知名景区为例,据笔者实地调查,景区外语标牌覆盖率约为54%,且以英语为主,日语或韩语标牌仅占约7%,未见其他语种标牌。景区外语标牌英文译写的错误率约为22%。另外,有的风景区过度依赖实体标牌,缺乏语音讲解、视频等多媒介融合,传播手段基本停留在“文字+图片”静态展示阶段。运用扫码互动等数字技术,可促进传播形式从游客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播阶段,向游客广泛参与的立体多向传播转换。

  运用数字技术优化景区语言景观翻译。数字技术可以为旅游景区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多语种语言景观。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可以快速完成景区内成百上千个标牌的翻译,将翻译周期从数周缩短至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大大降低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大语言模型具备强大的上下文理解与语境感知能力,相比传统的机器翻译,能更好地理解长句、段落的逻辑关系,生成更连贯、更流畅的译文,并且可以通过“提示词工程”统一整个景区语言景观的翻译风格。同时,大模型可以轻松实现多语种的同时覆盖,不仅实体标牌可支持多语种呈现,景区的App、公众号和小程序等也可实现语言切换,满足不同国籍游客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大语言模型在处理文化语篇、历史典故、方言或诗词化表达时,仍有翻译失准和文化失真的风险,既可能影响游客体验,也会损害景区形象,影响文化传播。因此,利用大模型进行语言景观翻译时需参照《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制定统一的多语翻译标准和审核流程,建立“AI+人工校审”机制,确保景区语言景观在术语、语义和文化内涵上的准确性。在语言景观设计中应突出地域特色、红色文化和非遗元素,注重文化叙事,讲好中国故事,避免套用“西方化”模板,从而避免在翻译时出现文化失真现象。

  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体验。传统的静态标识已难以满足游客需求。数字技术的引入,可以使景区语言景观具备更强的互动性和沉浸感。游客可以通过扫二维码或AI“数字人导游”获得多语解说、历史故事和互动问答。例如,在故宫,游客扫码即可听到不同语言的文物讲解,还能与AI导游进行互动问答,获取个性化的参观建议。借助VR,游客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景区文化,延伸旅游空间。如敦煌与腾讯合力推出的“寻境敦煌”项目,利用VR深度还原莫高窟第285窟,并开发了多语言版本的讲解内容,为游客提供多语种的沉浸式互动体验。通过AR,游客可在实景中看到虚拟复原、三维模型和动态讲解等。例如,八达岭长城借助AR还原古代将士守卫长城的场景,游客可以与虚拟人物对话互动,了解守城将士的日常生活。

  运用数字技术实现语言景观精准推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景区语言景观的精准推送提供了可能。通过分析游客年龄、国籍、兴趣偏好以及行为数据,景区可以精准把握不同游客的信息需求,从而优化语言景观设计,实现因人而异的内容推送。例如,为欧美游客重点呈现自然景观的美学意蕴,为东亚游客突出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精准化设计既能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又能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运用数字技术推动语言景观智慧管理。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可以重建景区虚拟空间,在数字空间中模拟、测试和优化语言景观的布局、内容更新和客流引导方案,再应用于现实世界,实现科学决策;通过大数据平台,实体标识、电子屏和移动应用可以统一接入“智慧语言服务系统”,实现实时监测与动态更新。这样既能保障信息的准确与及时,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这一过程中,需注重数据合规与信息安全,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建立风险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游客隐私与景区运营数据得到有效保护。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创新建设提供了新工具、新思路和新模式。它不仅能提升游客体验,更能助力中国文化传播,服务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面向未来,应在规范化、智能化、安全化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景区语言景观建设从“翻译景观”向“智慧景观”转型。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戴震《方言疏证》认知语义研究”(项目号:2022CX142);“讲好中国故事:徽派建筑文化对外传播研究”(项目号:2022AH051944)的研究成果〕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