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藏北民居 帐篷是行走的住所

韩海兰 发布时间:2018-05-16 14:47:00来源: 西藏商报

藏北帐篷

藏西窑洞

  西藏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结构因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呈现出了比较大的差异。西藏的传统民居丰富多彩,比如有藏南谷地的碉楼、藏北牧区的帐篷、雅鲁藏布江流域特色鲜明的木结构建筑,就连窑洞也可以在阿里高原上寻见。就牦牛帐篷和阿里窑洞而言,你知道它们什么样,分布在哪里,有什么样的功用吗?

  移动的牦牛帐篷 藏北最适宜的居住方式

  生活在拉萨的人会有这样的错觉,就是以为西藏所有的民居都如八廓街里面的建筑结构一般,以石木结构为主,其实不然。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其他的文化形态一样也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有资料称,西藏牧区传统的民居主要以帐篷为主,而农区和城镇的住宅则是石木或者土木结构的楼房。

  就藏北而言,这片被称作是“羌塘”的“北方广阔的平原”,海拔高、气候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因而导致了这片地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没有能力去保护和培育草场的条件下,不得不采取游动、迁移的方式,轮流使用草场,由此便形成了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在季节更替和不断迁徙的游牧过程中,移动的牦牛帐篷便成了最为适宜的居住方式。

  因此也有说法称,藏民族本身就是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比如根敦群培在《白史》中说道,牧民的生活方式、语言和传统习俗等方面更接近远古时期的藏民族。《柱间史》记载:“藏王聂赤赞普的颇章,当初未用土石砌筑,而用鹿、虎、豹皮做帐房”;《新唐书》:“有城郭庐舍,不背处,联橇帐以居;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贵人处于大毡帐,名为拂庐。”可见帐篷早已成为藏北草原典型的居住方式。

  那么藏北的帐篷有什么样的特质呢?牦牛帐篷便于搬徙、防腐防潮、经久耐用,并且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而且牦牛帐篷是最为经济、适用的一种类型。

  牦牛帐篷一般都建在平地之上,但为了冬季的防风和保暖,有的地方要往地下挖0.5—1米,形成半地穴式的帐篷,而且牦牛帐篷一般很少有装饰。但随着纺织技术的提高,大量的雅布堆绣帐篷出现在藏北牧民的生活中。这种帐篷大方美观,携带方便,人们也用各色布料裁剪拼接出云朵、花纹等图案,将其装饰得非常美观。

  阿里窑洞的分布 可图解整个聚落的防御体系

  藏西主要是指阿里地区。这个地区气候较为恶劣,常见的石头、木材等建筑资源严重缺乏。在历史上,该地区居民建筑发展缓慢,十分简陋。在札达和普兰地区,人们利用当地独特的土林地质条件,创造出最具特色的窑洞式民居建筑形式,在窑洞式民居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房窑结合式民居;在河谷地带或者周边区域商品贸易较为发达的地段,由于资源较丰富,也有部分土木结构的独院平顶式夯土碉楼的出现。

  据说阿里窑洞式民居的选址都是依山而凿,一方面是因为土林的土质更适宜挖掘洞穴;再者地势居高临下,更具防御性,有利抵御冬季的恶劣气候,同时也具安全性;最重要的是高原多大风,选择山地更有利于躲避寒风,可以争取到更好的日照。

  从阿里窑洞现存遗迹的布局来看,窑洞的分布非常集中,一般都是数个或者数十个窑洞组团排列在同一个崖面上,并且在同一崖面上分层布置,上下层层叠叠,集聚成一定的数量规模,窑洞布局也随崖体崖面的曲折而变化,显得错综复杂。

  在一个窑洞聚落内部,平民窑洞总是与贵族、统治阶层的洞窟相互结合,融为一个整体结构。以大型的古格故城、皮央、东嘎等洞群为例,王宫、寺庙洞窟位于最高层,僧人洞窟位于中部位置,而数量最多也最简单的普通民居窑洞则如众星捧月一样位于较低的位置,为上部建筑服务。这既凸现王权的至高无上,也图解了整个聚落的防御体系。(部分内容摘自《西藏古建筑》)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东坝民居 百年修得一栋房

    当地理位置切换到藏东昌都和藏东南的林芝波密朗县等地时,拉萨地区常见的块石碉楼四合院也就变成了石墙木屋顶、石墙干栏式、藏式木板、夯土碉楼等样式的民居了。[详细]
  • 藏中民居 石头拼接的艺术

    1986年4月1日,原邮电部开始发行《民居》邮票。全系列21套民居邮票展示了中国21个省市的民间建筑,风格各异的民居是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瑰宝,是勤劳的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详细]
  • 藏式民居

    草长莺飞的五月,漫步在八廓古城里,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二层窗台上的卓玛花,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拉萨本地家家爱养花,各色花朵在洁白花岗岩墙面的映衬下,另有一种说不出的娇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