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新时代•藏东明珠】穿梭水晶宫 探访千年古盐田

王淑 发布时间:2018-06-04 14:1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古盐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人文景观,是“茶马古道”上仅存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处古老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处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世界奇观。


图为盐井古盐田 摄影:王淑

古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是世界上唯一保持最原始河谷木架田手工晒盐方式的晒盐场。在2000多公里的澜沧江流域中,仅此1.5公里处有盐泉从地下涌出。盐民从澜沧江边的盐卤水井中,用木制筒盛上卤水,背到各自的卤池,倒进去风干浓缩,随后再倒在盐田进行风干,结晶成盐。

古盐田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多年,从唐代就开始出现古老的晒盐技艺并传承至今。现在,在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加达村和上盐井村还传承着原始晒盐方式,有3600多块盐田保持着原有的古老风貌。


图为背卤水的妇女 摄影:文群太


图为背卤水的妇女 摄影:文群太

家住加达村的巴姆家有27块盐田。据巴姆介绍,现在有一些盐民们已不再背卤水,而是用泵直接将卤水抽入盐田里。经过暴晒和江风的吹拂(春夏秋季阳光较好时需六、七日,冬季则需二十几日),盐田里就会结晶出十来公斤白色的盐粒。一年下来,她家的27块盐田每年有3万元的收入。


图为盐井古盐田 摄影:王淑

卤水在盐田经过阳光和风的合作进行最后的蒸发,一般在7天左右便能出盐。表层白盐无需加工便能食用,一般用于调制酥油茶和腌制藏香猪肉;下层含少许泥沙的红盐可用于泡脚、热敷和喂养牲畜。最好的晒盐季节是在3、4、5月份,这时的风强劲有力且持续长久,最快4天便能出盐。在这个时间段晒出的盐呈肉粉色,这种盐只有在桃花盛开的时间才会有,所以取名为桃花盐。桃花盐也是品质最佳、最稀有的盐。由于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有很大的差别,江东的上盐井村的盐田出产白盐,江西加达生产红盐。


图为盐井古盐田 摄影:文群太

在沿澜沧江两岸近1.5公里的狭长河谷地带,绵延分布着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层次分明。登高俯瞰,盐井热气腾腾,盐田银光闪烁,平静的田面将蓝天白云倒映其中,盐田下的天空更加清澈高远。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勤劳、朴实的盐民,和独特而原始的纯朴民俗。盐田下面,钟乳晶盐千姿百态,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水晶宫的世界,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感觉,带给人无法想象的惊奇。


图为盐井古盐田 摄影:王淑

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古盐田景区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游客人数日益增多,景区美誉度、知名度也随之提高。2012年,古盐田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晒盐技艺•井盐晒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盐井古盐田 摄影:王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江达村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为了人人都能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淳朴善良的村民们采取10人一组,分开经营的形式,从不不抢单。“每组经营三天,在盐田路边卖盐和当地特色美食加加面,每天的收入由组内成员平分。”今天是巴姆这一组经营的最后一天。


图为背卤水的妇女 摄影:文群太

盐井古盐田因为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成为了一条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慕名而来的游客不计其数。但也正是因为盐井的盐业生产目前仍处于原始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由此产量也不高,很多盐民放弃了晒盐,盐井人民给世界留下的古老文化遗产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图为背卤水的妇女 摄影:文群太

“晒盐又苦又累还挣不到钱,村里很多人放弃了晒盐,我们家也只有妈妈在晒盐,叔父都去打工了。”巴姆告诉我们,在盐井晒盐的全是中年妇女,年轻一代很少有人会晒盐。

但值得欣慰的是,晒盐技艺•井盐晒制技艺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盐田景区也在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西藏网讯 记者/王淑 贾华加)


图为背卤水的妇女 摄影:文群太


图为背卤水的妇女 摄影:文群太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