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自然保护区”?

刘佳 王紫 朱江 杨阳 发布时间:2019-11-27 10:49:00来源: 人民网

  “嘶嘶嘶嘶,一条黑黄相间的小蛇从草丛里钻出,停在了路边的小道上。”广东肇庆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科安全主管梁恒然进行保护区安全巡护时,发现这条长50厘米左右的眼镜王蛇后,迅速按下快门拍下这张珍贵的照片。

  经保护区唯一从事动物监测的研究员范宗骥确认,幼年个体眼镜王蛇在保护区出现尚属首例,这刷新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爬行类动物分布的新纪录。范宗骥据此推断,鼎湖山的眼镜王蛇应具有一定种群数量。据他统计,目前鼎湖山的剧毒毒蛇种类已有7种。

  “由于眼镜王蛇具有药用、食用等多种价值,因而被大量捕杀,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处于濒危状态。当看到一些物种种群有所恢复,说不出的开心。”范宗骥通过6年的观察和记录,在1.7万亩的保护区走了无数来回,基本上摸清了鼎湖山野生动物的“家底”。

  从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保护区的建立,到目前全国拥有2750个自然保护区;从1994年第一部自然保护区专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发布实施,到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70年来,我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完善的巨变。

  生物学家的提案成就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从广州市出发西行,经广肇高速公路约90分钟车程,一座连绵起伏的青山就会展现在人们眼前。

  “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1956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陈焕镛、秉志、钱崇澍、杨惟义、秦仁昌等生物学家提出提案,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

  “现在的鼎湖山虽然青山绿水,但一开始也没少经历磨难。周边村民认为,自己祖祖辈辈靠鼎湖山生活,砍伐分给自己的林地是理所应当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局长黄忠良回忆。“后来通过多年努力宣传,老百姓才明白了保护鼎湖山的重要性。当发生山火时,他们会自发地抢救树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防火护林队原队长谢福七说,现在人们意识到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意识增强了许多。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不仅自身生态环境发生改观,其示范效应也辐射到了整个肇庆市。数据显示,森林覆盖率达70.56%的肇庆市,是珠三角地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鼎湖山因为生态环境优美吸引了大批游客,自开放旅游以来,每年接待游客约60万至80万人次。

  此外,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还是重要的科研基地,常年会有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调研学习。广东药科大学学生刘基柱向人民网记者表示,“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是中药学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一环。鼎湖山是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具有高等植物25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其种类丰富、区系复杂、群落多样,可以满足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的所有要求。”

  “由于需要毕业论文标本,我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同学一起来鼎湖山考察。保护区属于科考线路,生态环境因没有受到旅游业影响处于原始状态,很多动植物物种都保护得很好。”河北大学动物学研究生李艳清一边在保护区记录数据一边说。

  生态环境部生态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我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750个,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点1.18万处,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已提前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

  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格局,我国探索出一条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之路,使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独特的自然遗产得以保护。

  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今天的绿水青山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亟待快速发展,有限的森林资源也需要合理保护和利用,当时的森林覆盖率只有8%多一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唐芳林表示。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地的积极性相继提高,西双版纳、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依次建立,自然保护区数量快速增长,为我国现代自然保护事业开启了新篇章。

  “我们一家都在长白山地区工作、生活,我从心底里喜欢这座大山。”长白山保护区西坡专业扑火队副队长朴光熙感慨地说。

  1960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局成立时,朴光熙的爷爷朴炳灿被分配在头道保护站担任巡护员;朴光熙的父亲朴正吉在长白山科学院从事长白山动植物研究工作;而负责1.9万公顷保护区森防任务的朴光熙,工作15年来平均每天要与扑火队员们行走10公里以上,确保防火安全。

  长白山保护工作者的传承精神,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长白山守护者的坚定信念,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了今天的绿水青山。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绍先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历经三代生态保护工作者的探索,才形成目前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站—管护点的三级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保护工作日渐规范,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改善明显,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高。目前在长白山保护区,已知野生动物1586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种;已知野生植物2639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1种。建区59年来,长白山保护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较为稳定,珍稀濒危物种在分布和数量上呈向好方向发展。”

  在自然保护发展过程中,除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了保护效能更有效地发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在中央深改委领导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快速推进。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林业局等13部委印发《关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前,全国共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分别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神农架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钱江源国家公园和南山国家公园,涉及青海、吉林、黑龙江、四川、陕西、甘肃、湖北、福建、浙江、湖南、云南、海南等12个省,总面积约22.29万平方公里。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一间小屋子里总是热气腾腾,充满着奶香。每天准备十几瓶奶是工作人员的必备工作。“给这些小藏羚羊喂奶,是一件很开心的事。”龙周才加摸着3个多月的小藏羚羊会心一笑,“每年藏羚羊在迁徙过程中,都会有落单或者走散的小藏羚羊,工作人员在巡护中发现后,都会将其救助到保护站喂养。到来年藏羚羊迁徙时,再放它们回归大自然。”

  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副站长,龙周才加一直坚守在可可西里这片秘境。“最开始,公路沿线看不到任何野生动物,现在可以看到上百只。以前很多人会问我哪只是藏羚羊?哪里有野生动物?现在是拿着照片来问我这只羊叫什么?那只叫什么?通过我们的保护,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得到了繁衍生息。”

  经过多年保护,三江源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素有“雪域精灵”之称的藏羚羊,由上世纪 80 年代的不足 2 万只恢复到现如今7 万多只,高原植物种群和土著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也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唐芳林认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来实施,生态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十九大提出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目标。今年8月份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了国家公园体制,目的就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国家公园试点的设立,中国用不到70年的时间,建立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自然保护地,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路。我国在生态体制建设、保存自然本底、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中国样本

  10月27日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国际熊猫日。“四川省在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中成绩斐然,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逐年扩大,大熊猫成了中国的国家名片。”马达加斯加-中国友好协会会长祖哈表示,“保护生物多样性,让四川的旅游资源得以保留,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当地居民们在尝到增收的‘甜头’后,也加入到了生态保护中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一点值得借鉴。”

  中国一直在加大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力度。1962年,大熊猫等19种动物被国务院列为“珍贵稀有”保护物种。1963年,四川卧龙建立自然保护区。1978年卧龙晋升为首个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980年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当前,四川正在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将大熊猫的栖息地变成生态天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全国已建立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达258万公顷,野生大熊猫数量达1800多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548只,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栖息地质量有所改善。

  据中国网报道,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办公室负责人赵中华表示,动物保护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话题,对于促进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显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动物保护的引领者之一。“作为大型哺乳动物,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一直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如今野外大熊猫的数量实现了自然增长,野外种群有所恢复,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项可喜成果也成为了国际社会的佳话,令国人自豪,是世界动物保护领域的成功案例。”

  如今,中央陆续出台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中国的生态保护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达1.18万处,包括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2750个自然保护区、3548个森林公园、1051个风景名胜区、898个国家级湿地公园、650个地质公园等,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领海面积的4.6%。超过世界平均水平。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和86%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都在保护地中得到保护。大熊猫濒危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一些保护区内消失多年的金钱豹、梅花鹿、锦鸡等物种重新出现。

  目前,全国10处国家公园试点区经过5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国国家公园发展很快,从规模上讲,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区面积达22.29万平方公里,接近了美国61处国家公园的总面积。我们正在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到2020年,将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初步构建国家公园体制。”唐芳林介绍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唯一的选择。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只有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方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蓝天、青山、绿水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人民网青海频道、吉林频道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传统乐器的分类

    西藏传统乐器,经过长期的发展流传至今。按照演奏方法,西藏传统乐器大致分为弹拨乐器、弓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四大类。弓弦乐器包括牛角胡、胡琴、热玛琴等。吹管乐器主要有竖笛、骨笛、大法号、甲铃、铜笛、口弦、竹笛等。[详细]
  • 栖息在高原 冬季到西藏来看鸟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秋收后的青稞地里及河畔湿地,大批候鸟在这里栖息、觅食,构成了雪域高原冬日里一幅幅温情画面。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保护候鸟栖息地力度,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断提高,野生候鸟的生存环境...[详细]
  • 首届西藏拉萨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开赛

    为不断提升西藏拉萨市旅游行业一线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技能,选拔优秀人才,树立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标杆和榜样,11月25日,由拉萨市旅游发展局主办的2019拉萨市首届拉萨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正式开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