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19 > 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 > 记忆

翻身农奴、西藏昌都市卡若区日通村扎曲:“现在我有四个家”

万慧 发布时间:2019-02-27 08:47: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chenzd92140.jpg
图为扎曲(右二)与卡若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的朋友们坐在一起晒太阳。 记者 万慧 摄

  身份背景:

  扎曲,男,1951年1月生,现年68岁,西藏昌都市卡若区日通乡日通村村民。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全家7口人都是桑多德瓦家族的“堆穷”(社会地位比差巴更低,生活比差巴更苦的农奴)。桑多德瓦家族的势力范围在现卡若区如意乡桑多村一带,庄园主名叫桑多德瓦·多吉扎西。民主改革后,扎曲一家生活越来越好。扎曲因照顾弟弟、妹妹和身患疾病的父母一直未婚,年迈的他现生活在卡若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扎曲的弟弟次旺、妹妹德嘎和次西均儿孙满堂,幸福美满。

  澜沧江的水滔滔不绝,吟唱着古老的歌谣,站在江边回味过往,浪花里留下了历史永不磨灭的印迹……

  2019年2月22日中午,在卡若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休闲大棚下,老人们或闲话家常,或看书下棋,悠然自得。

  “你好!”一位头戴棕色礼帽,身穿黑色棉服,脚穿灰白条纹运动鞋的老人步伐稳健地走过来跟记者握手。

  “您是扎曲老人吧?”

  “是!是!”今年68岁的扎曲对普通话一点都不陌生。

  “波啦(爷爷),您在这生活得还好吧?”

  “我在这儿吃穿不愁,住得也很舒服,有好多人照顾我们,还有很多朋友一起作伴,很幸福。”扎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西藏民主改革以前,扎曲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有今天如此安逸的幸福生活。

  “我们一家7口人都住在庄园主田地边50平方米左右的土坯房里,其中有30多平方米是用石头和泥巴堆砌成的仓库,并上了锁,我们就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地方,没有床、没有桌椅、没有灶台和碗筷。”谈起民主改革以前的生活,扎曲眼睛有些湿润,“我父母、舅舅和我4个人要种60亩地,每年收获的粮食全部上交,我们只能分到100多斤粮食,根本不够吃,能吃的野果我们都吃过。那时候,没有衣服穿,我们就把捡来的牛皮或羊皮晒干了用手搓软,再用剪刀剪成衣服的形状,便穿在身上。小孩基本都是光着脚丫,大人们的鞋子也是用几块牛皮或羊皮随意缝起来的。”

  那时候,像扎曲一样的广大农奴在三大领主的剥削和压迫下,敢怒而不敢言,整个昌都地区一片死寂。

  1959年,民主改革的一声春雷,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奴得解放,开始当家作主。

  “解放军给了我们人身自由和尊严,还分给我们土地,帮我们种庄稼、捡牛粪、打水、扫地等,我们都管他们叫‘菩萨兵’。”扎曲回忆道,按照当时的标准,他家分了14亩地,1头耕牛、2头奶牛、1匹马,还有一些农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民主改革后,在乡政府的安排下,扎曲得到了去拉萨学习的机会。有了文化知识,回乡后,扎曲当起了邮递员,开上了拖拉机,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由于要照顾弟弟、妹妹和身患疾病的父母,扎曲一直没娶妻。2018年6月,在日通乡政府的劝说和安排下,扎曲住进了卡若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

  “我在供养服务中心的日子很自在,每逢节假日市里举办活动,我和朋友就会向院长请假,一起坐公交车去看热闹。想念弟弟、妹妹的时候,我也可以随时请假去他们家小住几天。”说起家人,扎曲乐得合不拢嘴。

  “现在我有4个家,弟弟次旺家、妹妹德嘎家和次西家,还有卡若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的大家庭,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扎曲情不自禁地说,“共产党是咱的大恩人,党的恩情真是说也说不完!”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