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雅鲁藏布
范云崎、陈百明、李炳元在藏北高原错尼湖考察 范云崎/供图
阿里分队1976年8月在日土县帕也布也雪山下的帕也曲真温泉边洗澡。站立者左为黄复生,右为孙鸿烈;蹲坐者右起:章铭陶、谢自楚、武素功等 王富葆/摄影
阿里分队1976年在无人区的营地 郭志芬/摄影
青藏队特设干流组,重点考察雅鲁藏布江。这条大江源自喜马拉雅的冰峰雪岭,然后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两大山脉之间平行流过,东向2000多公里,在喜马拉雅尾闾处一个大拐弯,飞流直下,于巴昔卡进入印度平原。
为时4年,对雅鲁藏布进行水量水能测量和流域全程考察,成果体现在《西藏的河流与湖泊》。野外工作从下游大峡谷开始(1973、1974),依次为中游(1975)和上游(1976)。为表述方便,让我们从源头处说起;又因中游峡谷地带从前人迹罕至,寂寂无名,而今则因藏木电站开工兴建引发的网上讨论争议而名声大噪,不妨详细一些。
1976年雅江源区考察,重要地理成果之一,是确认了正源——杰马央宗冰川。此前存在双源说——库比藏布、杰马央宗;三源说——上述两处加马攸木藏布。其中比较权威的说法来自瑞典科学家斯文•赫定,他曾于20世纪初经过实地考察,以库比藏布为正源。
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中写道,1907年7月,他怀揣一信念,“我要成为第一个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发源地的白人”,遂由三位当地向导陪同,沿着先前测量上游诸水系中水势最大的库比藏布骑马上行,直到爬上源头海拔4864米山巅,感慨说:“全部漫游只花到百五十马克!谁不情愿这样便宜地买到发现地球上的一条最著名河流发源地的荣誉呢!”
青藏高原卫星图片上,蓝色的水系是根据原始数据绘制的。自右至左为:黄河,金沙江—长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独龙江—伊洛瓦底江。左上角阿里境内的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等外流河,分别成为印度河、恒河的源头或上源支流 杨经绥/供图
距此20多年后,出现不同说法。印度地理学家普拉那瓦南达踏勘了雅鲁藏布江源,所见杰马央宗长于库比藏布,应为正源;至于斯文•赫定有关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对比测量,普氏也认为需经更长时间的连续观测,方可采信。这一结果发表在1939年英国《地理》杂志第93期。正源问题就这样悬而未决。
水资源学家关志华率队从拉孜县加加地方向西,进入上游地区马泉河河谷。马泉河藏语名叫当却藏布,流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境,河谷长约200公里,呈辫状水系分布。当地牧民说,马泉河啊,是从马鼻子里流出来的。干流组在杰马央宗冰川来水与库比藏布汇流处驻扎下来,每天定点定时测量两河各自径流量,再测两河汇流后的总流量。精准测量为时一周,得出结果:来自杰马央宗的径流量远大于库比藏布。
在诸源中确认正源,一般遵循四条件:一是河长,它必须最长;二是流量,它应该是水量最大的;三是流域面积宽广。三点以外,另有一个人文因素需参考:民族习惯,当地传统看法。一行人策马上行杰马央宗冰川,流下大江第一滴水的地方。那里荒凉而壮阔,随处可见冰川退缩后的终碛垄和侧碛垄,间有一汪汪冰川小湖泊。杰马央宗,藏语是“沙子堆成的雍仲图案”之意。雍仲“卍”(读音“万”),是本土宗教苯教的标志性图案,寓意永恒轮转、万世不息。可见从先民时代起,人们就视河源处为神圣之地。
一路向牧民打听过来,众口一词:历年来杰马央宗水量最大,是民间公认的雅江源。综合流量、河长及流域面积和口碑,中国科学家给出结论:杰马央宗冰川为雅鲁藏布正源。看来当年斯文•赫定受测量时间和次数所限,数据或有误差,又或者江源自身也处于动态变化中,正如马攸木藏布已然自行消失——源于冈底斯山脉的马攸木藏布本是一条季节河,在正源确认中首先被排除。
2012年7月,作者随姚檀栋院士率队的专家组,赴阿里地区各江源布设自动气象站,对于雅江源的考察结果,发现位于普兰县境的昂色洞冬冰川水源,较之杰马央宗冰川要长10公里。考虑到藏文典籍和民间口碑皆有一说:马泉河、象泉河、狮泉河、孔雀河四大河流,均发源于阿里冈仁波齐神山四周,因而有建议:雅江可取双源说。
东西平直走向的雅鲁藏布发育于一条深大断裂带,作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的产物,沿江一线铬铁矿储量丰富。西藏最大的罗布莎铬铁矿就坐落在雅江中游山南境内。这种超基性岩产生于地球深部,它在板块碰撞的剧烈活动中沿裂隙被挤出地面。雅江作为两大板块缝合线,南岸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壳厚度仅有50多公里,而北岸则陡然增厚至70公里,说明印度板块插向欧亚板块之下,雅江是一条沿地壳最薄弱地带发育的构造河。
青藏队干流组雅鲁藏布江考察,席地而坐者为关志华。上方恰有二人攀索而过,与之同框瞬间定格 关志华/供图
加加以西上游地区是开阔的高原谷地地貌,中游地段江水穿行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系间,沿途不时劈山开道,江面宽窄相间,江流或缓或急,呈一束一放串珠态势。从加加到拉孜百余公里的江段远离公路,有峡谷出现;然后才是开阔的后藏谷地;在尼木和曲水一带山丛中重又变得狭仄——20世纪90年代新开通的拉萨—日喀则公路数百公里沿江而行,一路可见山高谷深、激流奔腾的景象,仍可见旧时所建跨越江面的索桥遗迹。
当拉萨河在曲水县境汇入雅江,江面骤然开阔,从此岸到彼岸,十数公里宽的江面需放眼远望,远来游客在即将降落的航班上俯视,可见蓝绿色辫状水系。而当雅江行至中游桑日—加查峡谷,再一次激情澎湃。这一峡谷地区格外封闭,好比世外桃源。旧时西藏将这一地区居民贬称“达古”,含“野人”之意。因为去往这一峡谷的道路艰险,除当地人偶尔出行以猎获物交换日用品和盐巴之外,少有外人涉足。这是中游地区考察中最艰苦一段。
雅江考察任务,除对水文特征——河道、流量、泥沙、水化学、洪枯水位等等进行调查外,还负有水能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开发方式和工程条件的评价职责。关志华从地形图和航拍照片上、从当地访问中得知,桑日—加查峡谷中有两大瀑布,决定前往探察。为确保安全,山南地区及驻军派出藏族向导和训练有素的侦察兵随行。
先去僧瀑布,骑马绕道而行。翻过藏南有名的神山俄得工实雪山,穿过海拔5000多米的切那拉山口,迎着突然而至的风雪冰雹前进,于黄昏时分到达勒布角。这是一个仅有6户人家的小山村,郁郁葱葱的山林环抱中,但见小片耕地,不见房舍人家,静谧中显得有些神秘。却不料村民早已望见了这群不速之客,就在考察组搭帐篷、架灶具的时候,便有热心人送来活蹦乱跳的鱼。这篓鲜鱼让辛苦跋涉一整天的人们欢天喜地到深夜。
从勒布角到僧瀑布,完全没有路,要在悬崖峭壁区走上一天。某些路段之险,那才叫触目惊心!有一段十几米长的花岗岩陡壁,距离江面数百米,侦察兵先行,在悬崖两端打进岩石锥,拴牢一根25米长的尼龙保险绳。不过,要是胆量不够,即使有绳索也难移寸步。据说某位专家都挪到半道了,双腿发抖不听使唤,“搁”那儿了。藏族民工见状,即刻返回,勇敢地趴在石壁上,硬是用手托住那人的脚,助其移步安全地带。
下到谷底,循着震耳欲聋的水声,终于看到了僧瀑布!准确地说,是一处大跌水。在峡谷中最宽段为66米的江面上,横亘一块巨型斜面岩,两侧各自形成溢水口,过水宽分别为24米和9米,水头落差4.6米。分析这处大跌水成因,是北岸山体崩塌,巨大的花岗岩块坠江,堵塞河道所致。其余几处小跌水也出于同样原因。江北岸,山体裸露破碎,崩塌现象严重,江边大石块堆积如山。
从僧瀑布去往涅尔喀瀑布,沿河道20公里远,但峭壁陡立无以攀缘,只好再绕道前行。这一绕道,需费时两天。路途仍然艰辛备至,但有了这几天翻山越岭经验,倒也不至于太紧张。这一条V形峡谷,顶部山峰5000多米,与谷底垂直高差约两千米,其上白雪皑皑,其间植被垂直分布,生长着松、桦和杜鹃,不时有獐子、猴子在近前跑来跑去,不为人知的地方,总有意想不到的美景。当晚宿营在山坡林地,向导连夜赶往龙巴堆村备马。所以第二天走了3个小时快要到达时,居然听到山野中响起嘹亮歌声,是从高音喇叭传出来的,那感觉既亲切又荒诞,随后就见全村8户男女老少全体出动,迎接罕见的远方来客。
涅尔喀瀑布距离龙巴堆村东北不远处,同样两处大跌水,其宽分别为11米和30米,落差为5.3米,比僧瀑布规模更大更壮观。上千秒立方的江水奔腾而下激起浪花水雾数米高,经阳光折射形成美丽彩虹;江水则澎湃汹涌,轰轰声响令整个峡谷为之颤动。涅尔喀意为“鱼在此被卡住”,具象形容鱼群逆水向上游动,在激流处可跃出水面一米高,接着便被急流冲下瀑布的情形;不走运者会被水浪打晕,在瀑布下端水流平缓处浮上水面。所以在当地,人爱吃鱼,牛羊也爱吃鱼,人们还有储存干鱼的习惯。
涅尔喀一带江面宽55米,两处跌水构成的涅尔喀瀑布是一处基本垂直于河流走向的、受构造断裂控制形成的跌水奇观。
测量加查峡谷瀑布
在对37公里长的桑日—加查峡谷的科学探险中,发现那里的水利、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峡谷进口处年均流量达1000秒立方。峡谷河段最窄处仅30米,水面落差270米。计算过水能储量,关志华为未来的水资源开发和建坝修电站做出评价。
2014年11月23日,西藏自治区“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重点能源项目,历时近8年、总投资96亿元的藏木水电站投产发电。藏木水电站是西藏最大的水电开发项目,也是雅鲁藏布江干流上规划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藏木水电站是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桑日至加查峡谷段规划5级电站的第4级,华能藏木水电站首台机组——1号机正式投产发电。藏木水电站是西藏电力史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电站装机51万千瓦(6×8.5万千瓦),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
将藏木水电站建成西藏地区乃至全国环保示范水电工程,成为承建单位主要目标之一。电站筹建初期,即开展坝体过鱼设施研究,由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协作完成藏木鱼道设计工作,组织技术骨干赴北美地区考察当地鱼道设计和运行管理经验。鱼道坡度2%,长度3.6公里,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鱼道;同时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年培育珍稀或濒危鱼类约10万尾,投放雅鲁藏布江。为此藏木水电站建设增加工程投资2亿多元。
文见《当藏木水电站遇上“生态争议”》,《中国能源报》2014年12月2日(网络资源),记者贾科华
离开桑日—加查峡谷,海拔渐低,江水奔流在山丛密林中。到达米林县派乡境内,以一系列小拐弯开始了著名的马蹄形大拐弯。对于下游江段的考察,前文已述——1973年最初从派乡出发,顺江而行,一直走到白马狗熊地方,实在无路可行了,方才折返;第二年,从派乡直下墨脱,从背崩村沿江而上,直到大峡谷顶端,几近全线考察了水文和水资源状况。大峡谷腹地500多公里河段,是从源头处沿江全线考察中最为艰苦的行程。风光的奇丽、收获的巨大,与路途的艰险和困顿恰成两端之“极”。
走过雅鲁藏布从源头到下游出境处全长2000多公里行程,确定了这条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95亿立方米,占我国河川径流量的1/20,仅次于长江、珠江,在我国河流中位居第三;天然水能蕴藏量约为1亿千瓦,相当于全国河流水能蕴藏量的1/7,仅次于长江,在我国河流中位居第二;而它的单位河长、单位面积的水能蕴藏量远超长江,居全国河流首位。
地理学家们注目于雅鲁藏布江,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奇特性——高原面上将近两千公里东—西平直走向。李炳元、杨逸畴等人从源区一路考察下来,另一重要地理认识,是确认雅鲁藏布江当为地质构造产生的先成河,而非布拉马普特拉河溯源侵蚀的袭夺河。“袭夺说”的来历为:20世纪50年代,有前辈科学家注意到雅鲁藏布江发源地与印度河源头狮泉河的源头相距不远,其间仅隔一座并不高峻的分水岭;中游地区主要支流年楚河、拉萨河并非相向汇入而是逆向或直角汇入等现象,曾经设想雅江在地质史中相当晚近的时期,并非由西而东流入孟加拉湾,而是向西而南沿印度河汇入阿拉伯海,然而由于布拉马普特拉河溯源侵蚀的缘故,与雅江东源相接,雅江自此改向,形成今天的面貌。
本次考察中,地理学家们否定了前人假说,不过几十年后至今争议仍存,并且随着对高原地质及河流演化研究的深入,“袭夺说”再度盛行。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