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委员】马忠明:“小种子”夯实粮食安全“大根基”
工作中的马忠明(左) (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马忠明一年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他关心土壤,关心种子,关心粮食安全。他将种子比作“芯片”,认为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夯实粮食安全的大根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提出,用科技“护航”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马忠明是甘肃省民勤县人,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因地势原因,水资源对于民勤县的人民来说十分重要。
1989年硕士毕业以后,马忠明便回到家乡,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和节水农业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并成为了节水农业专家。
常年奔波在西部农业一线,马忠明深知种子的重要性,一个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有时能增收5%。“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马忠明说。
201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马忠明的提案多数和农业有关,尤其是种子。
2021年,他提出的建立完善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的科研和技术体系,培育优良种质资源,突破制约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的这一“瓶颈”的提案被全国政协重点督办,进行二次跟踪,并在甘肃、山西等地调研。
2022年,他呼吁将“酒泉市国家级种子产业示范园”建设纳入国家种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
甘肃酒泉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制种基地。马忠明说,目前当地正在努力推进此事,今年相关的规划已经通过了中期评审。
2022年8月,马忠明到甘肃张掖了解玉米制种产业时,当地一名玉米制种从业者特地找到他,交给他一份材料,里面写着当地制种产业面临的一些困境。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寄托。”马忠明说,此后他走访了当地的多家企业、农户等,发现张掖虽然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但经过几十年发展,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发现,玉米制种工序繁多,需要精细化操作,要求比较高,但当地农户亩均玉米制种纯收入只有1780元左右,长期下去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可能就会受挫。
造成农户收入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马忠明说,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当地机械化程度低,玉米制种基本以生产和销售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短、效益低。
另一方面,甘肃张掖发展成为制种基地,得益于当地日照充足、病虫害少、地处灌区等多方面因素。但他发现,因为玉米制种基地长期连作,局部地区长达30多年,土壤连作障碍突显,地膜残留形势严峻,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病虫害问题日趋加重。“玉米制种病虫害种类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种增加到73种。”马忠明说。
今年再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马忠明便提出了关于加快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提案。
“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要想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就得增加农户收入。”马忠明认为要加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建立高标准化农田,配套节水设施,加大渠系、水肥一体化设施,推进农业现代化,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应加大科技投入,科学育种,解决当下面临的一些困境。
为此,马忠明建议启动甘肃国家玉米制种基地二期建设工程,同时建立高标准种子制种繁育基地和种业产业园,用科技“护航”种业培育,集中力量解决藏粮于种、藏粮于地、藏粮于水的关键,构建我国“南繁北扩”玉米种业大格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你好,代表 | “羊倌”张忠山:勤勤恳恳做农牧业
他自称“羊倌”,摆过摊,做过批发……如今他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今年29岁的张忠山,是新当选的“90后”全国人大代表。[详细] -
【青春激昂新时代】王亚平:做航天梦想的“播种人”
在本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有一些来自基层的青年委员,他们用实际行动履职尽责,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委员的责任担当。[详细] -
携手奔向更美好生活(直通两会)
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