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从4年报告看公共数据开放

发布时间:2023-04-06 16:05:00来源: 四川日报

  原标题:从4年报告看公共数据开放

  4月4日,记者从省大数据中心获悉,《四川数据开放指数报告(2022年)》正式发布。从报告看,2022年省级部门公共数据开放总量同比增长11.48%,21个市(州)中公共数据开放情况排名前三的是广安、成都、达州。

  截至目前,省大数据中心已连续4年对全省公共数据开放情况进行监测评估。从4年来的《四川数据开放指数报告》,可以梳理出四川的公共数据开放进程,以及21个市(州)在这一进程中的表现,从中观察数字四川建设的资源基础。

  1

  一套指数

  综合评估各地数据开放水平

  自2020年起,“四川数据开放指数”固定为由开放平台、开放资源、开放价值、开放安全和开放管理五项一级指标构成的指数体系,来对各市(州)公共数据开放进行全面评估。《四川数据开放指数报告(2022年)》显示,广安、成都、达州分列数据开放年度榜单前三。

  广安为何能一跃站到榜首?报告撰写组成员、省大数据中心齐翌介绍,在五项评价指标中,广安在开放资源方面表现突出。早在2021年,广安的开放数据集已达10928个,在全省最多,表现出抢占榜首的潜质。2022年,在数据质量监测中,广安公开的数据结构化程度高,无效数少,整体质量较高。此外,广安还开放了来自电力类、交通类、水务类、燃气类公司等非政府部门来源的数据集。凭借开放数据多、质量高这一优势,广安在数据开放指数中获得最高分。

  2

  两个举措

  促进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以赛促用是方法。省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管理处处长卢彬介绍,截至2020年底,四川省21市(州)均正式上线公共数据开放网站。在“第二届数字四川创新大赛(2021)”上,开放了信用、生态、文化等多个热门领域数据,设置创新应用赛、算法对抗赛、数字政府赛、数据化工匠人才赛等四大类十个赛道,并首次设置了“政务数据应用赛道”。此次大赛诞生了300多个优秀创新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数据开放,激发了数据要素新动能。

  厘清权责是保障。2022年,四川省相继出台《四川省数据条例》《四川省公共数据开放技术规范》等法规标准,发布了《四川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清单(2022年)》,为数据开放提供了法治保障和标准规范。

  3

  三大趋势

  从注重开放数量到推进利用转化

  从4年来的《四川数据开放指数报告》还可以看出三大趋势。

  ●趋势一:开放数据的量与质均有提升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四川公共数据开放网”汇聚48个省级部门数据,开放数据集增至33696个,同比增长223%,数据开放总量增至30.1亿条,同比增长11.48%。此外,21个市(州)的开放数据集总数突破21万个,同比增长约57.73%。

  同时,在“一网通办”能力巩固提升专项行动下,各市(州)低质数据、重复创建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问题数据集比例大幅下降。

  ●趋势二:注重数据资源的利用转化

  在内江、宜宾、达州、雅安、阿坝、凉山6市(州)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展示了其数据应用成果。例如,借助宜宾市交通运输数据,川南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打造了“智轨通”这一智慧乘车平台。“智慧莲湖”则是利用达州市生活服务、教育文化等相关数据形成的景区管理方案。

  ●趋势三:数据开放工作成效明显,市(州)排名变化大

  对比2021年数据,四川省各市(州)数据开放总得分稳步上升,在完善开放平台建设、提高开放数据数量、提升开放数据容量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有效推动四川省数据开放生态的培育和发展。其中,广安较2021年进步了10名,位列2022年公共数据开放榜之首。

  卢彬介绍,截至2022年底,21市(州)可下载数据集总数达13万个,可下载数据集总容量约为75.9亿条。

  ●链接

  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为什么要加强

  推进政务信息化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推进政务信息化、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在202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四川省数据条例》中,更以立法形式框定了公共数据的共享范围与优先顺序。

  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优先推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交通、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摘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公共数据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最大限度向社会有序开放公共数据,并推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交通运输、气象等高价值数据优先开放”。

  ——《四川省数据条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敬)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