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应彰显新时代特质
作者:宋维嘉(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人才研究所副所长)
观点热搜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发了强烈反响,成为新时代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理念,标志着弘扬科学家精神迎来了新的春天。在新的春天里,科技界和全社会应坚持守正创新、固本谋远,进一步将科学家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不断拓展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外延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科学家接续奋斗,在铸就辉煌成就的同时形成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内核。科学家精神不是僵化和封闭的,在新时代必将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拓展。
——开放精神。当前科学家应主动适应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立足全球视野,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国际科技组织总部和重要分支机构落户中国,推动中外科学家在国际、国内学术组织双向任职,全方位提升我国科技界对外开放水平,让开放成为中国科学家鲜明的精神标识。
——卓越精神。在百年变局和疫情交织叠加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了大国战略竞争的焦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是以科技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这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学家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科学家要永无止境地攀登科学高峰,以卓越的成就和业绩,推动我国科技发展从跟跑、并跑更多的转向领跑,抢占引领全球发展的科技战略制高点,让卓越成为中国科学家重要的精神追求。
——向善精神。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善则造福人类社会,用之恶则贻害无穷,深刻影响着世界人民前途命运、生活福祉。科学家应秉持科技向善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携手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粮食和能源安全等人类共同挑战,以科技的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永无止境的科技创新止于至善。
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面临新形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倒逼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化,这也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带来了新的形势。传统举国体制以其强大的组织保障和动员能力,为科技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践行科学家精神提供了外部约束和目标督促。而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新型举国体制,给了科技工作者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条件,也对其精神自律、自我约束提出了更高要求,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迫切现实意义更加彰显。
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往往“板凳甘坐十年冷”;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对于从事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灵活的薪酬制度、科研保障条件等可能尚未完全落地;加之“破四唯”后“立新标”尚在不断探索,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和激励效能有待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科研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其坚定执着的知难负重、勇毅前行,更加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有力支撑。
创新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方式方法
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成为了新时代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理念,这标志着弘扬科学家精神从科技界拓展到了全社会,也对其宣传和弘扬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应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特点,分类并精准施策,将科学家精神功能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面向科技工作者。面向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应引领其深刻理解精神内核,厚植家国情怀,把握主基调、主旋律。向他们宣传战略科学家、科学大师的事迹,引领他们深入挖掘其学术思想、人生积累,给其自身科研工作以启迪启示。同时,要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作风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面向广大人才。面向广大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应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引领,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价值认同,激发他们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决心和信心。同时,通过展现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向广大人才宣传科学文化和科学价值理念,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通过探寻科学家心路历程、人格养成,以精神和情感的共鸣激励广大人才不慕虚荣、浮华,以专注和勤奋探索形成自身专业、领域优势,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做出非凡的业绩。
——面向青少年。面向青年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充分理解青年开放、包容、多元的价值体系。“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式的弘扬,反而会使他们与科技渐行渐远。在宣传科学家社会价值的同时,应注重体现其个人价值,为青年清晰勾勒投身科学职业的成长路径、发展预期,让青年充分认识科学家的职业优势、条件保障、社会支持,意识到科学家在成全光辉大我的同时亦能成就灿烂小我,以此进一步激发青年立志成为科学家的内生动力。面向少年弘扬科学家精神,要顺应少年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天性,让他们在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同时,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培养其科学兴趣,让科技成为他们向往的职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