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二维码亟待一码通行
“太乱了,同样是防疫,为啥每个地方要扫的二维码还不一样?”北京市民葛先生的手机上装了一大堆疫情防控小程序。记者调查发现,在疫情暴发初期,该市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各自开发了不少防疫小程序,要求市民进门扫码,即便在“北京健康宝”普及后,这些五花八门的二维码也一直没有退出。
同一座城市里,为何不能一码通行?这也是不少市民的呼声。这些不同类型的防疫二维码看似能够证明自己健康状况,但过多也会给用户带来不便,增加个人信息泄露隐患。
诚如葛先生的遭遇,公司上班、体育馆打球、超市购物甚至是家门口就餐,进门必扫的二维码都不一样。公司要求所有员工上班出示“北京健康宝”绿码;家附近的餐馆、超市则要求扫另一个名为“人密护航”的二维码。而到了体育馆,除了登记信息外,还得扫其他小程序的二维码,查询过去14天有没有出北京。事实上,上述并非一城一地现象。
早在4月20日,北京市相关部门就发布《关于做好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通告》提出,要推进“北京健康宝”一码通行。但是从现实来看,“北京健康宝”之外的防疫二维码不乏存在。其中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区域、部门、行业之间各打算盘,尤其是数据没有充分打通、共享。
从全国层面来讲,“后疫情时代”健康码也亟待突破“加码”困境。这也有赖于共同努力,比如,国家层面加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接口标准》等举措的落实;各地加强协作,打破利益与信息共享壁垒,让数据真正跑起来;相关企业应该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既做好技术服务,又须确保数据安全。
健康码已成为当下各地防疫的标配。“后疫情时代”健康码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健康码过多及不能互认的问题也亟待重视起来,并尽可能实现一码通行,真正地便利公众。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