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银行数字化转型背后: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多方竞合” 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

李国辉 发布时间:2020-10-16 08:32:00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金融业也在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大潮背后,对于信息技术行业来说,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根据IDC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份额2019》报告,2019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总规模约为425.8亿元,与2018年的343.7亿元相比,同比增长23.9%。IDC预测,到2024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1273.5亿元。

  上述IDC报告显示,文思海辉金融连续三年蝉联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份额TOP1,以绝对优势持续领跑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文思海辉高级副总裁、金融事业群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况文川近日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并展望了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的未来发展。

  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2019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932亿元。况文川指出,目前大多银行的科技投入已经达到营业收入的2-4%,如果按照银行业未来每年拿出利润的10%投入数字化转型来粗略估算,金融信息科技总体市场规模未来将超过2000亿元。从2019年报分析,中农工建交邮储的科技投入已经达到710亿元,而12家“传统”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科技投入则可能超过420亿元,这还不包括这些年科技投资10多亿元的商业银行,以及一些投入颇大的省级农信联社,据此推算2019年中国银行业整体IT规模已经超过1400亿元。

  从传统IOE到新五方力量“竞合”

  传统的银行系统主要基于IOE+应用厂商架构,这种情况下技术厂商之间分工相对比较清晰:IBM做服务器主机,Oracle做数据库,EMC做存储,上面支撑一批应用厂商提供应用软件和定制化服务。当然这是一种简化的说法,其实IBM也提供商业数据库和存储,Oracle、IBM等等也提供其他套装软件甚至服务。但总体而言,金融行业IT厂商的层次架构是比较清晰的。

  “今天银行不再满足于这种方式,从性价比、业务量、并发性和快速迭代等角度出发,更倾向于转向基于云的敏捷技术架构。”况文川说,随着我国数字化程度的加深和局部领先,业务规模日益庞大,同时,互联网巨头在业务场景和信息科技创新上均展现出优势和示范效应,国内众多金融机构纷纷开始探索改造原有IT系统,对技术架构和科技治理转型的需求日益强烈。在传统架构被替代的过程中,存在市场中五方的力量:原有的基础技术厂商、原有的应用服务厂商、主要依托互联网巨头的金融科技企业、部分独角兽IT新锐以及金融机构设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各方技术服务模式的形态其实并不确定、存在变化,业务边界也很模糊。

  首先,市场中原有技术厂商的业务领域在发生变化。例如原本做应用软件开发的厂商会发现,仅仅做应用是不够的——他们要么需要在纵向上把服务层级延伸到基础层如PaaS、数据库和IaaS领域,要么需要在横向领域做的更丰满,以取得规模优势。

  以文思海辉为例,在纵向能力延伸方面,文思海辉依托所属中国电子的整体行业能力和行业生态合作,面向最终客户的应用场景,整合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IaaS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基础,具备以云计算分布式架构重构底层基础设施的能力,以及上层应用的自主研发能力;在横向服务能力方面,基于金融行业客户对于信息服务需求范围的扩展,尤其是对数据服务和运营服务的需求,文思海辉正在布局业务运营、信息中介和数据服务等横向延伸的服务能力。

  同时,互联网金融巨头、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在进入金融信息科技服务市场,进行自身科技能力的输出。他们往往依托的是自身巨大的场景优势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高价值技术沉淀,而需要强化的则是如何为商业机构提供高响应和快速响应能力的服务。因为早习惯于自身解决全部问题(或通过购买分包解决),他们进入市场的方法则可能倾向于提供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况文川指出,无论是互联网金融科技巨头的扩张、原本技术厂商的全产业链扩张、还是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扩张,一方面是基于技术溢出和投资效益的自然结果,另外一方面是基于打造生态的需求。未来的业务增长和变现能力更多将依赖于一个更加庞大和更加多样化的生态的形成,因为形成了生态就意味着占据了更强的优势地位,和更多的价值变现可能。

  “当前在各方业务边界模糊、技术服务模式形态存在变化的情况下,整个行业处在格局重构的阶段。各方之间相互碰撞,既要有合作、又要有竞争,价值认定尚不稳定,需要通过新的融合生态来验证,通过几年的时间基于行业的需求、产业的形态和厂商沉淀的核心能力,重新形成一个稳态。”况文川认为,这个重构的过程至少还要经历3年的时间。

  银行亟待提升线上化、集约化运营能力

  今年在年初突发疫情的情况下,银行业及时纷纷推出线上“非接触金融服务”,正是源于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的持续创新和不断积累。这既是前期金融科技发展成效的“试金石”,也是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

  况文川表示,今年尽管存在疫情的冲击,但文思海辉金融的营收较去年大幅增长,说明疫情进一步让银行业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对于信息科技服务的需求较此前大幅增长。

  疫情期间线上直播经济迅速兴起,不少银行也加入直播带货大军,希望借助“后疫情时代”大量用户涌入线上直播渠道所带来的流量红利拓宽获客渠道。大批金融机构也迅速拓展了各类视频传播渠道。银行的线上渠道呈现“线上渠道+”,“线上业务+”,“视频交互+”的三大趋势。

  况文川表示,这一新趋势对于银行的数字化、集约化运营能力提出了挑战。

  “根据文思海辉不完全统计,现在银行的线上线下渠道有40多个,如何在这种碎片化业务环境中进行协同处理、集约化运营,对于银行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况文川表示,在线上线下渠道的整合之外,银行还会融入到很多场景中去,就像浦发银行提出的全场景银行,需要做好规划、对外对内进行开放,同时要考虑到安全性以及大规模互联网并发访问造成的影响。

  以数据为驱动的线上线下综合运营是未来银行发展的重要方向。况文川强调,银行需要采用集约化运营中心、支行网点和线上移动渠道结合、多渠道相互配合、人工与智能相互补充的方式向客户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围绕银行的线上化、集约化运营需求,文思海辉金融的远程银行解决方案作为智能化的多渠道协同平台,可帮助银行构建集约化的客群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流量运营和权益运营能力。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用户数据信息的大量挖掘和收集,如何平衡数据使用和隐私数据保护成为一道亟需解决的课题。

  “当前,数据共享的需求有多大,数据保护的需求就有多大。”况文川表示,目前社会上对于数据隐私保护的意识在逐渐形成、相关法律也在逐步完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数字化意味着从新版本发布即刻生效的全球化,客户通过互联网遍及全世界,世界各国对数据保护、隐私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都有不同的法规要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和巨大损失。可以注意到,在技术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能够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同时,尽量发挥数据挖掘和应用能力的算法和技术,例如联邦学习,这些都是好的变化。未来随着监管的逐步完善,金融业会更加注重数据使用的合规性,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于数据保护技术的投资将成为重要的方向。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